(文化中國行)老中青三代堅守“紫砂夢”:傳統(tǒng)技藝煥發(fā)新活力
中新社宜興4月23日電 題:老中青三代堅守“紫砂夢”:傳統(tǒng)技藝煥發(fā)新活力
作者 邵燕飛 徐珊珊
“從我的祖輩到侄孫,一代一代都從事紫砂事業(yè),致力于把紫砂技藝和文化傳承下去。”4月22日,在江蘇宜興,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唐伯琴受訪時說。
宜興紫砂甲天下,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以古樸典雅、氣韻生動的造型藝術,幾百年來蜚聲海內外。眼下,唐伯琴一家老中青三代書寫著傳承家學、堅守初心的紫砂故事,讓傳統(tǒng)技藝煥發(fā)出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據悉,唐伯琴出身于唐門紫砂世家,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紫砂制壺,1978年高中畢業(yè)后正式從事制壺工作,已從藝四十余年。
“我父親對我要求極為嚴格,以身作則,在業(yè)務培養(yǎng)和藝品藝德上都對我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唐伯琴回憶道,剛入行的時候自己只追求生產數量和收益,于是父親把她做好的泥坯都砸了,并告誡她要靜下心來精進自身手藝。
父親過世后,唐伯琴仍時常回想起父親的教導,而如今的她已然具備了一個優(yōu)秀紫砂藝術工作者的基本素質。除了制作傳統(tǒng)紫砂作品,唐伯琴探索出紫砂細篾竹編裝飾工藝,創(chuàng)作的“紫砂竹編”系列以端莊大方的造型、生動逼真的工藝特點享譽業(yè)界,并被眾多海內外知名博物館收藏。

耳濡目染下,管文晶從小跟隨母親唐伯琴學習制壺。由于接受過大學陶瓷系專業(yè)系統(tǒng)的學習,她的紫砂作品既繼承了傳統(tǒng),同時融入了更多年輕人喜歡的新元素,研究生學位畢業(yè)設計作品《歲月》就榮獲了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百花杯”金獎。
做好產品外,管文晶也花了大量心思來傳播紫砂文化。“傳統(tǒng)紫砂制作技藝是老一輩匠人留下的珍貴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會主動去參加各種展覽,還會去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藝術學校分享紫砂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管文晶受訪時表示,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出去,是她這一代“紫砂人”的責任。
她還坦言,紫砂壺的制作過程是比較枯燥的,希望年輕一代的“紫砂人”能耐得住寂寞,靜下心來感受紫砂的魅力,把紫砂文化發(fā)揚光大。

管文晶的外甥龔吟韻今年29歲,就是她口中的年輕新力量。2016年,龔吟韻步入紫砂行業(yè),一年后著手學習紫砂壺制作。
“我是家族第六代傳承人,現在學習的是傳統(tǒng)制壺技法,只有把基礎打好,日后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他受訪時說,紫砂是宜興的文化符號,需要代代相傳,“作為青年,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不能讓老一輩失望”。(完)

- 專題:文化中國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2日 20:57:37
- 2025年04月02日 16:40:09
- 2025年04月02日 14:59:02
- 2025年04月02日 14:58:12
- 2025年04月02日 1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