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 | 趙小建:美國為什么需要建立國家級的亞太裔歷史文化博物館?
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 題:美國為什么需要建立國家級的亞太裔歷史文化博物館?
——專訪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教授、著名亞裔美國研究學者趙小建
中新社記者 羅海兵 史元豐
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中心的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是眾多重要歷史文化地標的集聚地。這個開放型的國家公園里有數十座博物館、國會大廈等聯邦政府大樓,以及一些著名的紀念碑、紀念館和雕塑群。隸屬于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e)的國家博物館系統于1846年創建,近年逐漸走向多元。除了原有的美國歷史博物館、藝術博物館、美國印第安人博物館,新建的非洲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是最為吸睛的新地標。目前,美國拉丁裔國家博物館也正在規劃中。今年上半年美國國會兩院通過了《美國亞太裔歷史文化國家博物館創建委員會研究法案》(H.R.3525)。當地時間6月13日,拜登簽署了該法案。
“建立一所國家級的美國亞太裔歷史文化博物館,有助于美國民眾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亞裔在美國的不尋常歷史和他們對美國社會的貢獻。”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教授、著名亞裔美國研究學者趙小建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亞裔群體在美國歷史悠久,建立此博物館在當前政治環境很有意義。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從歷史來看,在美國今天的五個主要族裔中,亞裔與其他族裔有何共性和不同?
趙小建:在美國,亞裔是一個有色人種群體。有色人種的界定取決于兩個方面:人口起源、人種和膚色是一個方面;社會建構(socially construct)是第二個方面。
同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與土著美國人(Native American)不同,亞裔美國人的概念不完全取決于人種和膚色。這個族裔源自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等地,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早期研究種族的學者把南亞人(早期都視為印度人)歸類于高加索人種,而不是以蒙古人種為代表的所謂黃種人。
我們可以從社會建構方面去理解亞裔的概念。1970年以前,美國政府是把印度人列為白種人的,后來才界定為亞裔。南亞移民在歷史上曾像東亞移民一樣受到歧視和排斥。所以亞裔在美國的界定更容易從有色人種的觀念去理解。每個有色人種在美國又有其獨特歷史。亞裔在19世紀中期移民美國,那時奴隸制即將終結。但他們不是白人,后來和非裔美國人一樣,都經歷了極其不公正的待遇。
中新社記者:美國為什么需要建立國家級的亞太裔歷史文化博物館?美國社會是否足夠了解亞裔歷史?在美亞裔群體及其后代是否足夠了解本族群的歷史?
趙小建:美國目前已有國立印第安人博物館和非洲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國家博物館。2020年,美國總統簽署了建立美國拉丁裔博物館的法律。如果在主要少數族裔中,亞裔沒有一個國家級別的歷史文化博物館,那將是一大缺陷。
土著美國人和非洲裔美國人在美國歷史上的作用不可忽視,美國人從中小學開始就會接觸到他們的歷史。但對亞裔歷史的介紹還是最近的事。我在讀博時幾乎沒有接觸到這方面內容。亞裔美國人有其獨特歷史,在美國社會進程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鮮為人知的是亞裔作為有色人種在美國的經歷,比如早期華人在美國飽受欺壓。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曾明確限禁華人移民入境,這部種族主義的移民法以后又被沿用于日本人、朝鮮人和印度人等,直到1943年才被逐步廢除。即便現在,美國社會對亞裔的接受程度也有限。有些亞裔家庭已在美國生活好幾代,仍被視為“永遠的外國人”,不被信任。這與來自歐洲的白人移民不一樣。但很多美國人,包括亞裔后代,也不了解這段歷史。
中新社記者:從法案通過到項目落地,中間還有哪些過程?預計要花多長時間?
趙小建:從2015年美國國會議員孟昭文(Grace Meng)提出建立一個美國亞太裔歷史文化國家博物館的設想直到拜登簽署立法,前后花了7年時間。
兩年前我們在加州州立博物館建立一個華人歷史展館,在資金等問題都落實后,策劃還用了四五年時間,而那個館的規模要小得多。建立這個國立博物館至少得花十年時間。
中新社記者:你長期從事華裔和亞裔美國人歷史研究,深諳美國種族歧的歷史,其歷史根源何在?
趙小建:種族主義根源于西方殖民主義的歷史。在殖民時期的西方文獻和文學作品中,非洲、亞洲和美洲等地的居民都被看成野蠻人。英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普林(Rudyard Kipling)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題目就叫為《白人的負擔(The White Man’s Burden)》。詩里把殖民地人民都視為有色人種,描述成half-devil and half-child(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孩童)。在白人殖民者的眼中,有色人種的群體都是低俗的、不文明的。這種觀念充斥于殖民地時期的文學作品、漫畫和學術成果中,奠定了白人至上的社會基礎。
反反復復對殖民地人民的負面描述,形成西方文化中對有色人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一直持續至今。在法律文本實現種族平等可以做到,難的卻是消除種族偏見意識。這是美國這樣一個種族多元的國家面臨的最大挑戰。
中新社記者:兩年前,你曾為加州博物館策劃了一個華人歷史博物館,展示了哪些內容?博物館是否在彌合分歧、緩和對立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趙小建:我們在加州州府圣克萊蒙托策劃的中美歷史博物館是加州博物館的永久性展館。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早先華人在美國的經歷;第二部分是他們在排華時期的境遇;第三部分是二次大戰后,特別是民權運動以來的變化。我一開始負責第三部分的工作,后來由于另一策劃人因病辭職,我不得不承擔起整個項目的工作。
展館內容的策劃看似簡單,做好卻并不容易。需要下很多功夫思考如何表述主題內容才有說服力。美國亞太裔歷史文化的國家博物館的策劃,工作量很大。亞裔中有不同群體,包括華裔、日裔、韓裔、印度裔、東南亞裔和太平洋島國裔等。這個項目需要很多努力和協商。
現在網絡媒體的信息量很大,但有深度的東西反而少。歷史博物館可以對這種現象做一些彌補。我們在加州州府的館展,開館第一天就有兩千多人參觀,現在每天都會接待大批中小學生和游客。出版書籍或講課都難以觸及這么多人。這是把教育和旅游結合起來,是更有影響力的公眾教育。
中新社記者:除了建立亞太歷史文化博物館,還有哪些舉措有助于美不同族裔之間的對話與融合?
趙小建: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社會暴力和沖突事件,說明美國種族關系的復雜性和持續性。學習歷史,了解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的歷史根源,認識到種族仇恨和種族偏見對社會的危害是消除種族隔閡的重要一步。美國今天的成就是各族裔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美洲的土著民族早在所謂“發現新大陸”以前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萬年之久,他們和非裔、亞裔、拉美裔人等在歷史上受到的壓迫和排斥是不能忘記的。只有消除對有色人種的偏見和仇視才有可能建立一個真正的自由、民主、和諧的社會。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權運動以來,亞裔的地位有所提升,并被冠以“模范少數族裔”頭銜。但是,社會上對有色人種的偏見并未改變,對亞裔的偏見、不信任和最近發生的仇恨亞裔事件,說明個人社會地位的提高并不能保障他們的權益。亞裔必須表達政治訴求,為爭取種族平等努力。
有色人種的經歷是美國歷史的重要特征,回顧歷史有助于探討白人至上主義的社會歷史根源。所以,我特別希望這個亞太裔歷史博物館能早日在華盛頓建成。(完)
受訪者簡介:
趙小建:歷史學博士,教授,著名亞裔美國研究學者。先后畢業于復旦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目前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亞美研究系任教,任副教務長。關注于區分社會群體的各種隱形界限(invisible boundaries),在華裔和亞裔美國人歷史、種族和移民族裔的政治經濟、中國知青運動和城鄉關系等研究上提出了獨到觀點。《重建家園:動蕩中的美國華人社會》英文原版曾獲美國亞裔研究學會最佳歷史著作獎。
相關新聞: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27日 17:01:38
- 2025年01月27日 10:05:09
- 2025年01月27日 07:55:37
- 2025年01月26日 19:27:54
- 2025年01月26日 10:22:39
- 2025年01月26日 07:55:54
- 2025年01月25日 10:16:26
- 2025年01月25日 09:43:10
- 2025年01月25日 00:17:48
- 2025年01月24日 21: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