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秤”缺斤少兩 委員支招“秤”心如意

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吳鵬泉)近年來,多地有個別農貿市場爆出“鬼秤”事件。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譚文英在全國兩會期間說,由于作弊手段隱蔽、執法取證難、處罰力度輕、違法成本低等原因,導致“鬼秤”問題屢禁難絕,消費者權益屢受侵害。
一些無良商家在秤上做手腳,致使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缺斤少兩。坊間把這種做了手腳、稱重顯示與實際重量之間存在偏差的電子秤稱為“鬼秤”。小小的一桿秤,一頭連著商家的誠信,一頭連著消費者的信任。“鬼秤”不僅違反法規和誠實守信原則,還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敗壞社會風氣。
針對懲罰震懾力不足等問題,譚文英建議,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鬼秤”行為的懲處力度,提高罰款金額,增加刑事責任追究條款,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
譚文英進一步闡釋,對于使用作弊計量器具的商家,除高額罰款外,情節嚴重的可追究其刑事責任,使其不敢輕易違法。
如何讓消費者“秤”心如意,考驗著監管部門的能力和智慧。譚文英說,市場上應配備用于公平復核的計量器具,并擺放在顯著便捷位置。消費者也可利用“手機變砝碼”的方式檢驗計量準確性。
優化防作弊技術手段頗為重要。“強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加強技術研發,賦能智慧監管。”譚文英認為,要建立電子秤和加油機智慧監管平臺,實時采集、分析計量數據,一旦發現異常,及時預警并進行調查處理。通過大數據比對,快速發現銷售額等數據的異常波動,有效防范作弊行為。
強化技術手段外,還需強化源頭治理。譚文英建議,加大對電子秤生產企業的監管力度,鼓勵企業研發、生產和使用具有防作弊功能的智能計量器具,從源頭上杜絕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對違規生產的企業,依法嚴厲處罰,吊銷生產許可證。
她還建議,建立健全市場主體信用檔案,將不法行為納入信用記錄,并將誠信記錄與市場準入、融資信貸等掛鉤,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機制,如限制其貸款、招投標、市場準入等,使其在市場中寸步難行。
“市場‘鬼秤’是市場監管中的頑疾,需要各方從完善法律、加強監管、強化社會監督和促進行業自律等多方面入手,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管體系,才能有效遏制市場亂象。”譚文英說。(完)

- 專題:2025全國兩會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6日 14:53:19
- 2025年04月16日 14:38:09
- 2025年04月16日 14:08:19
- 2025年04月16日 14:03:17
- 2025年04月16日 12: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