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狂瘦20斤?素人減肥“經驗分享”帖暗藏玄機
素人減肥“經驗分享”帖暗藏玄機
社交平臺上,各類減肥經驗帖鋪天蓋地:“21天狂瘦20斤,親測有效”“一周暴瘦15斤,不運動不節食的懶人減肥法”“跟著這個食譜吃,月瘦30斤不是夢”……這些極具沖擊力的標題,就像一個個強力磁石,吸引著那些渴望瘦下來的人們。
然而,這些減肥經驗帖,真的是一些熱心網友和網紅無私分享的嗎?其背后暗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生意經?
□ 本報記者 韓丹東
“月瘦20斤”“一周掉秤10斤”……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素人減肥帖隨處可見。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這些看似真實的“經驗分享”,實為一些商家操控的營銷劇本:或是用小號自導自演、偽裝成素人(普通消費者)進行測評,或是雇用水軍刷評營造虛假口碑,最終將消費者引入假貨橫行的私域交易鏈。
受訪專家指出,當減肥帖變異成為新型“殺豬盤”、當健康訴求異化為商業獵物,這場戰役不僅關乎個體權益,更是對網絡空間治理能力的考驗。
打造人設豢養矩陣
在某社交平臺上,記者以“減肥”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前20條熱帖中有14個賬號的注冊時間不足30天。比如,點贊量較高的“素人減肥產品測評”“女大學生宿舍減肥測評”等帖子,其賬號注冊時間都是前幾天。
記者追蹤發現,一些“女大學生”“上班族”人設的博主,實為代餐公司豢養的營銷矩陣:
話術模板化,所有帖子遵循“產品對比—避雷引流—私下交易”三段式結構,用“親測有效”“平價替代”等關鍵詞誘導點擊;
賬號矩陣化,主賬號發布測評帖,5至10個小號在評論區問效果“求鏈接”,48小時內完成從引流到成交的閉環;
交易隱匿化,以“內部優惠”為由引導添加社交賬號,通過私人轉賬規避平臺監管。
“所謂的素人發帖,不過是分銷體系的冰山一角。”來自浙江省寧波市的某代餐公司前員工胡女士揭露,公司要求員工每日發布3篇測評帖,每拉1人購買提成15%,“全職員工月發帖量超100篇,真正收入來自發展下線而非賣貨”。
胡女士告訴記者,該公司對于產品功能也有所隱瞞,比如推出的代餐奶昔,公司會大力宣傳“科學減肥”“有營養”,但實際上消費者一旦服用后就很難斷掉,因為一旦斷了,體重就會反彈,而且吃多了也會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危害。“公司在帖子中不可能提及這些,更可怕的是公司里的一些所謂營養師,可能連高中都沒上過,他們在帖子中推薦的減脂計劃和產品怎么會靠譜呢。”
充斥假冒偽劣產品
來自貴州的吳女士就被所謂的“素人減肥帖”坑了——她在某社交平臺上看到一條素人減肥帖,通過群聊添加了對方的聯系方式。對方介紹了自己的減肥經歷后,稱自己吃了某代餐粉效果很好,并成為代理商,其所售產品均為正版廠家直發,在原價基礎上半價出售。
“我收到貨后發現,花690元買的代餐粉,里面為黑芝麻糊狀,還有白砂糖。想退貨對方不讓就算了,居然還罵人。”吳女士氣憤地說。后來她發現,這名代理商在二手平臺上收購正版產品的外包裝,懷疑其裝上假貨后重新售出,但對方矢口否認。
無奈之下,吳女士只能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一條“避雷帖”。評論區有網友表示,自己也在這名代理商處購買過類似產品,年初體檢時身體各項指標正常,結果服用該產品一段時間后查出了肝功能異常。
吳女士后續注意到,這名代理商在被頻繁要求退貨退款后注銷了平臺賬號和社交賬號,可過了一段時間,又建立了新賬號繼續售賣同款代餐粉。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像這樣披著素人外衣,以傳授減肥經驗為由,推薦假冒偽劣產品的商家不在少數。他們的造假流程通常是:先回收正品空罐,3D掃描后批量印制;再用廉價產品混合填充,成本不足正品十分之一;偽造“檢測報告”“授權證書”,甚至仿制“藍帽子”保健食品標識。
“我之前在某品牌旗艦店直播間購入了一款代餐粉,覺得不錯,想接著買來吃,但是直播間的價格較貴。后來看見某素人發布的熱帖下有該商品自營店鋪,在商品詳情界面放了一張‘授權代理書’,價格便宜了不少,我以為是正品就下單了,結果收貨后發現假得離譜。”來自河北的張女士說,就連產品包裝盒都與正品有很大的出入。
等她回過神來再去社交平臺查看帖子時,發現帖主已經將賬號注銷。張女士這才意識到,原先看到的帖主或許是商家“自導自演”的小號。
記者通過張女士的訂單在購物平臺上搜索發現,這家自營店鋪的粉絲已經超過3萬人。
張女士說,她發現是假貨后立馬就聯系客服要求退款,選擇退貨原因為“售賣假貨”,結果客服回復可以退款但必須修改退貨理由。
平臺聯防加強治理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緱小豐指出,此類灰色交易中,商家存在三重規避法律的設計:
責任切割,私下交易不留痕,消費者難以證明購買關系;
話術脫罪,用“輔助減重”替代“治療肥胖”,規避廣告法監管;
證據湮滅,每批假貨對應獨立包裝碼,被投訴立即停產換標。
受訪專家認為,針對此類情況,破局之道在于構建“監管—平臺—消費者”防火墻。建立“減肥產品數字指紋庫”,在外包裝附上二維碼追溯真偽;對社交平臺減肥帖實施“AI標注+人工復核”雙重審核,如有商業推廣屬性須明確標注;將三級分銷模式納入傳銷打擊范圍,涉案賬戶凍結資金優先賠償消費者。電商平臺需對“減肥”“代餐”等關鍵詞關聯店鋪實行保證金制度;社交平臺建立“素人帖黑名單庫”,同一設備注冊超3個賬號自動觸發風控;打通12315與主流平臺投訴接口,實現“一鍵舉證、跨平臺追責”。
消費者應當如何有效識別市面上的減肥產品真假?緱小豐建議,消費者可要求商家提供《營業執照》及產品批準文號。例如,藥品需“國藥準字H/Z+8位數字”,保健食品需“藍帽子”標志。警惕無生產日期、廠家信息的“三無”產品;在購買前,可要求商家出示臨床試驗報告或權威機構認證,核實所謂的“科學依據”;遠離“拉人頭返利”模式(如三級分銷),此類行為可能涉嫌傳銷;另外,要避免向個人賬戶付款,要求對公轉賬并開具發票,以保留資金流向證據。
“消費者如果遇到此類情況,可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或12315平臺提交聊天記錄、廣告截圖等證據,要求查處虛假宣傳;也可以起訴商家欺詐,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張‘退一賠三’;若商家失聯或涉案金額超過3000元,可向公安機關報案追究法律責任。”緱小豐說。
緱小豐還建議,提高虛假宣傳處罰力度,按銷售額30%罰款。市場監管部門應當對減肥廣告實行“發布前備案制”,重點審查療效宣傳內容;衛健、公安、網信部門聯合打擊非法添加違禁成分、傳銷及網絡詐騙行為;通過短視頻平臺曝光查辦的典型案例,普及法律與科學減重知識。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認為,商家和有關部門應該以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中心,目前減肥市場亂象頻出,應該加強整治,全面夯實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安全保障權和索賠權。
“消費者在面對各種減肥產品宣傳時,應保持警惕,理性判斷,不要輕易被虛假宣傳所迷惑,要從飲食習慣、生活作息上入手,用更科學的方法實現減肥目標。”劉俊海說。(法治日報)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8日 14:11:13
- 2025年04月18日 13:39:47
- 2025年04月18日 12:56:44
- 2025年04月18日 11:25:09
- 2025年04月18日 11: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