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傳承節慶文化
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關于傳承節慶文化的話題是繞不開的。前一段中國端午申遺的報道,就再次引發了網友熱議。
有評論指出,近百年來,在眾多外來節慶的文化擠壓下,以農歷節氣和宗教文化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節日并未得到妥善保留——那些已經延續千百年的傳統節日,或是被意義相近的“洋節”取代,或是成為可有可無的平常日子。
事實上,傳統節日的含義不單純在于旅游、假期或是消費,其中文化傳承的意義同等重要。僅靠增加節日或是開辟“小長假”無法完全復活那些民俗傳統,正如端午節的傳統不只是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等符號表象,或只是屈原、伍子胥這些歷史名人。
國務院參事馮驥才則認為,傳統節日在新時代下缺乏新形式和新內容。現在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主要還是政府行為,缺乏民眾和民間組織的自覺參與。
馮驥才提出三點建議:一要通過借助媒體宣傳,引導公眾溫習傳統。因為現在是媒體指導生活的時代,所以媒體還是最強勢的,媒體要在節日里用引起公眾興趣的方式,讓公眾對傳統節日有興趣。二要想辦法讓我們的節日文化進入我們的教育。要用非常生動的方式,推進節日讀本進入中小學教材。如果我們要專門給小孩寫一個文化讀本,看一看也可以,但是一定要告訴老師這個東西別進入考試。三要改良傳統節日文化,不斷創新豐富,使之與現代大眾心理相契合。實際上,這些年我們也做了一些創造,包括春節晚會上的創造,包括網絡、短信拜年。民俗就是一點點的不斷嘗試、不斷創造、不斷被大家認同建立起來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表示,我們現在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恢復節慶文化,重點就是追求“原汁原味”,那么,怎樣才能把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這需要政府和民眾共同努力。年輕一代首先要重新認識民族的歷史,認識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厚的文化遺產,不要讓祖宗的遺產在這一代消失,然后,才是保護它、傳承它,發揚光大。這恐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