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烏蘭牧騎:一支隊伍就是一所醫院
中新網呼和浩特3月21日電 題:醫療烏蘭牧騎:一支隊伍就是一所醫院
中新網記者 張瑋
“4200公里的北疆路,‘馬背醫生’一走就是66年。腳下的路越來越好走,心中的情越積越濃厚。”近日,在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舉辦的“北疆白玉蘭——醫療烏蘭牧騎黨建文化品牌”創建一周年發展研討會上,醫療烏蘭牧騎隊員們紛紛感慨。
自1958年建院以來,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便以“馬背行醫”的方式深入草原牧區,為草原人民送醫送藥。如今,新時代的醫護人員組建起一支醫療烏蘭牧騎,將優質醫療資源帶到草原人民身邊。

追著星光出發
“我們的醫療烏蘭牧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義診,更不是簡單的送醫上門。從興安盟邊境到烏蘭察布四子王旗草原,我們在每次出發前都會根據基層醫療缺口和地方病的分布制定詳細的路線。”醫院重癥醫學科的主管護師王坤,去年跟隨醫療烏蘭牧騎出診最多,對于年輕的他來說,感悟頗深。
“我們隨身攜帶的服務包里有各類可移動醫療設備、遠程會診的裝備,還有蒙漢雙語的健康手冊等等。”王坤告訴記者,醫療烏蘭牧騎可以說是一個多學科專家組建成的“移動醫院”。
2024年夏,在呼倫貝爾的巴爾虎草原上,牧民家的蒙古包作為邊境臨時診所開診,附近的牧民騎著馬前來排隊看診。烏日罕站在隊伍中央,低頭不語,王坤發現了她,便上前詢問。
烏日罕告訴王坤,自己已經有5個月的身孕,但由于草原離城里醫院太遠,路途顛簸,她已經很久沒做過產檢了。醫療烏蘭牧騎的隊員們聽罷,抓緊將影像儀拿出來,給烏日罕做了全面產檢。
“寶寶很健康,心跳很有力。”醫生的這句話讓夏日的巴爾虎草原沸騰了起來。
王坤說,就像一位老牧民跟我們說,“你們不是路過草原,而是將醫院插上翅膀飛進了草原。”
“我認為傳統的義診是單向奔赴,而我們的烏蘭牧騎是雙向循環。”王坤回憶,“我們在巴彥淖爾市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啟動了遠程會診,與多學科團隊進行聯動,一周之內就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
除此之外,2024年,醫療烏蘭牧騎從基層帶回了37份培訓清單。“這就意味著,我們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王坤說。

521周播撒愛的種子
70歲的醫院原呼吸科主任崔麗英至今仍堅持每周去一趟巴彥淖爾市五原縣人民醫院出診,她參加的醫療烏蘭牧騎隊伍從11年前就開始了……
“呼和浩特市距離五原縣單程365公里,11年前,我們去一趟得坐7個小時火車。”即使這樣,崔麗英所在的這支醫療烏蘭牧騎小分隊每周去一趟,從未間斷過。
“剛到五原縣人民醫院的時候,我們都傻眼了。醫院只有大內科和大外科兩個科室;購置回來的氣管鏡由于沒人會用,擱置了7年……”崔麗英回憶,醫療團隊入駐后,開始組建科室團隊,手把手教學、出門診。
至今,這支醫療烏蘭牧騎小分隊堅持521周不間斷地輸出,使五原縣人民醫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拿呼吸科來說,我們從最初建立的兩個病區、58張床位,到現在成立了氣管鏡室、肺功能室、睡眠中心,所有的醫務人員都能熟練地操作呼吸機。”崔麗英充滿自豪,“現在五原縣人民醫院接近了三甲醫院的臨床醫療服務水平。”
五原縣人民醫院院長張金峰感慨萬千,“我們的患者也能在家門口享受一流診療水平了。”
對于崔麗英而言,每周去五原縣人民醫院出診已成為習慣,而她希望的是年輕一代能將“馬背行醫”的種子埋進祖國北疆的每一寸土地。

玉蘭花開北疆
如今,醫療烏蘭牧騎是活躍在祖國北疆的健康輕騎兵,通過“健康地攤”、巡回義診、醫療大篷車和科普烏蘭牧騎,醫療烏蘭牧騎隊員深入邊疆、牧區、偏遠村落,打破地域壁壘,為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書寫著“邊疆方案”。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劉海波介紹,醫療烏蘭牧騎吸納了全院90%以上的醫護人員,為診療過程中確定的身患疾病的群眾發放“烏蘭牧騎+醫療”專用免掛號費就診聯系卡;在呼和浩特市及周邊設立“健康地攤”,定期發放健康資料、開展健康講座,進行義診;在各盟市建立“名醫工作室”,以線上線下的方式,為基層群眾提供面對面的疾病預防與健康指導。
2024年,醫療烏蘭牧騎累計組織巡回醫療活動200場次,開展免費診療10000余人次;“健康地攤”常規開展義診、健康咨詢活動10場次;“專家大講堂”培訓基層醫護人員2000余人次,指導手術100余例;篩查先天性心臟病兒童10000余名,實施先天性心臟病救助手術2例。(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5日 17:10:56
- 2025年04月05日 16:58:43
- 2025年04月05日 15:26:13
- 2025年04月05日 15:04:10
- 2025年04月05日 14: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