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跟跑”到“領跑” 內蒙古東部小鎮科技闖關記
中新網興安盟3月18日電 題:從“跟跑”到“領跑” 內蒙古東部小鎮科技闖關記
作者 張瑋 于艦勐
現代化車間內,經過精心培育的大豆、玉米種子正通過包裝生產線走向全國;低碳能源項目基地,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田間課堂”,種養殖大戶記錄著最新的種養殖技術……
開春以來,內蒙古興安盟科右前旗處處涌動著科技創新的潮流。當地以科技“突圍”工程為支點,撬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速崛起,在生物育種、農產品加工、低碳能源、生態保護四大領域闖出了一條從“跟跑”到“領跑”的路子。

科右前旗位于內蒙古東部,地處大興安嶺中段東坡。曾經,這里長期面臨產業基礎薄弱、科技資源匱乏的困境。2024年,科技闖關悄然改寫了這片土地的發展軌跡。
“過去我們種大豆,畝產200公斤就算豐收了。如今,通過選育新品種、科學管理,畝產突破了300公斤,創歷史新高。”內蒙古谷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寶宏說。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我們通過構建‘國家隊引領、地方隊支撐、民間隊蓄能’的三級人才體系,讓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在草原落地生根。”科右前旗科技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孫軍貴介紹。
2024年,科右前旗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各大院所的科技合作達18項,21名中央科技特派團成員入駐,50名“三區”人才扎根鄉土,把先進理念和實用技術傳授給農牧民;100名本地特派員深入村落、農牧場,構成立體化服務網絡,為科右前旗的科技發展與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科右前旗額爾格圖林場,中國農業大學高級畜牧師王雅晶的“田間課堂”總是座無虛席。“通過技術指導,我們不僅讓養殖戶知道了如何預防牛營養代謝病,更讓受援企業的母牛的繁殖率提升2%,犢牛成活率達到99%。”
截至目前,專家團隊已開展技術培訓400余場次,下鄉技術指導100余次,輻射帶動15000余人次,引進示范推廣新品種57個、新技術23項。

雖然還沒到耕種時節,但種植大戶肖寶波早早地開始備耕。巴日嘎斯臺鄉水庫村的高標準農田一眼望不到邊,一座座井房和紅色的管道格外醒目,這正是高標準農田的水肥一體化項目。
肖寶波一邊檢修管道一邊說:“這個水肥一體化項目可太好了,也不用操心肥料溶解不勻,水從井房抽出來直接就到地里,還節肥節水,每畝能增收200多元。”
“我們公司自主研發生產出一系列高標準農田專用設備,獲得了多項專利,畝均節水、節肥、節藥率在10%以上,畝產提高10%至20%,并且借助4G網絡實現的設備智能化,利用手機就能遠程操作,讓種地更簡單。”科右前旗工礦商貿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偉軍說。
2024年,科右前旗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由2家增至11家,內蒙古自治區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58家,內蒙古自治區級創新平臺載體總數達到12家,全年企業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80萬元。
如今,當地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鏈。
“科技創新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我們將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真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科右前旗旗長劉海濤表示。(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2日 16:42:05
- 2025年04月12日 16:09:15
- 2025年04月12日 16:00:49
- 2025年04月12日 15:07:43
- 2025年04月12日 1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