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何以傳唱新疆?
中新網烏魯木齊3月18日電 (史玉江)近日,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公園內,十幾名秦腔愛好者自發聚在一起,表演著《探窯》《華亭相會》等唱段,不斷傳出的秦音秦韻吸引不少市民圍觀聆聽。
秦腔發源于我國甘肅、陜西一帶,后廣泛流傳于西北地區。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而得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新疆,也曾有“三天不看秦腔戲,干活走路沒力氣”的說法。
秦腔傳入新疆
在清代,包括秦腔在內的多種劇種就傳入新疆。說到秦腔在新疆的發展,就不能不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

資料顯示,1949年4月,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七師師長程悅長批準,陜西省周至縣大圩鎮一批青年人參軍。這批戰士于1950年隨軍進疆后,部分人加入了秦腔劇團,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七師政治部猛進秦劇團,后更名為兵團猛進秦劇團。
秦腔傳入新疆后,除保留秦劇的獨特藝術風格外,還吸收兼容了新疆本土及全國各地的優秀文化。
據統計,僅1956年至1966年,該團平均每年演出400多場,代表劇目有《騎上驢兒上北京》《江姐》等300多部傳統戲、新編古代戲和現代戲。
2014年,由新疆兵團申報的傳統戲劇項目——秦腔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9年,兵團猛進秦劇團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秦腔在新疆基層落地生根
20世紀90年代初,陜西、甘肅一帶居民到新疆兵團創業、安家,將秦腔這一劇種陸續帶到基層團場。
袁月林出生在一個戲曲氛圍很濃厚的家庭,1994年從甘肅宕昌來到150團種植大棚,“父母都喜歡秦腔,常帶我一起去看。”
袁月林閑暇時喜歡看戲曲頻道,尤其是看到秦腔時,會忍不住模仿。“就是在大棚干活時,也會唱上幾嗓子。”
“光會唱也不行,還需要樂器配合,我就去請教會秦腔樂器的老師,還通過網上視頻學習。”出于熱愛,袁月林逐步從一名戲曲業余愛好者成長為專業的秦腔表演者。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以及對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追求,一些致力于秦腔傳承的民間組織在新疆基層應運而生。
“在大家提議下,我們自發成立了駝鈴秦腔隊。”被推舉為隊長的袁月林說,每當農閑時,當地戲迷們就聚在一起切磋技藝。
在駝鈴秦腔隊,袁月林負責教唱和編排節目,“我們經常和周邊縣市、團場的秦腔愛好者交流學習。”
在150團的支持下,駝鈴秦腔隊經常在廣場和職工活動中心為居民表演秦腔。隊員也從最初的七八個人發展至30多人,戲服、道具、樂器也在不斷完善。

2022年1月,兵團猛進秦劇團在150團設立新疆秦腔非遺傳承實踐基地。“希望團場通過這一平臺,引導秦腔愛好者系統地對秦腔進行傳承推廣。”兵團猛進秦劇團非遺辦主任王永吉表示。
秦腔在新疆薪火相傳
“兵團成立60周年之時,我曾作為一名配角,與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勝素、于魁智同臺演出。在慶祝兵團成立70周年文藝晚會上,我有幸作為領唱站在舞臺中央,展示傳統戲曲在兵團的傳承和發展。”回憶起過往,兵團猛進秦劇團演出隊副隊長寧輝說。
近年來,兵團猛進秦劇團創作多部新疆兵團題材的劇目。以援疆干部丁憬的事跡為題材創作的大型現代秦劇《在綠色原野上》,每每演出時都會深深感染臺下觀眾。
2006年從陜西到新疆參加工作的寧輝,在塑造更多表現時代精神的藝術形象的同時,不斷幫助更多演員提高技藝。“戲曲演員需要一板一眼、一行一止、一字一句地去教,通過口傳心授把傳統藝術的精髓傳承下去。”

兵團猛進秦劇團每年都會組織多場匯報演出。演出期間,該團的骨干演員會針對基層青年演員存在的短板進行講解和示范。
近年來,新疆兵團通過“送文化下基層”、舉辦校園戲曲文化節、邀請名家授課等方式,將傳統戲曲傳承與民眾生活相結合,讓民眾近距離感受秦腔的魅力。
“通過秦腔傳統戲曲排練和匯報演出,可提升基層青年演員的舞臺表演能力和角色塑造能力。”兵團猛進秦劇團副團長張斌說,基層演員在唱、念、做、打等方面取得很大進步,還能夠帶動更多基層演員、群眾學習和傳承秦腔。(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5日 17:10:56
- 2025年04月05日 16:58:43
- 2025年04月05日 15:26:13
- 2025年04月05日 15:04:10
- 2025年04月05日 14: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