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內太陽能產業來說,剛剛過去的2009年雖然沒有重復2008年“過山車”式的大起大落,但也稱得上“悲喜交加”。
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發文將多晶硅列為產能過剩行業,并制定政策抑制各地的多晶硅投資熱潮。這一政策一時將太陽能光伏產業置于尷尬境地。此間,由于國際多晶硅價格暴跌,成本與市場銷售價格倒掛,不少規模小、技術低的多晶硅企業倒閉。
但研究人士認為,“產能過剩”尚是“表面現象”,而令多晶硅產業前途莫測的還有上網電價問題。傳聞中可能定在1.09元/度的上網電價,無疑將使大多數企業無利可圖。
“我們一直在呼吁國家盡早出臺上網電價政策,給這些生產企業一些利潤空間。”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2009年12月24日通過修訂的《可再生能源法》被認為會給這些企業帶來利好,因其“確立了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并將‘電價附加’和‘專項資金’整合形成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石定寰說。
石定寰認為,國家實行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能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上網難”的問題。但他同時指出,如何做到全額保障性收購,還有待進一步解釋。“目前全國已經建成了一批并網光伏發電項目,但到2008年6月,才有兩個項目獲得每千瓦時4元的上網電價,國內太陽能發電市場基本沒有啟動。這中間的主要原因是電價。”
90%太陽能企業會虧損?
雖有國家補貼,但太陽能在價格競爭中目前并無勝出的可能。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傳統煤炭發電成本價為0.6元/度~0.7元/度,太陽能發電成本價則需要大約1.2元/度~1.3元/度,國家如果采用1.09元/度的上網電價,將令90%的太陽能光伏板生產商虧損。”
“光伏產業能否發展,取決于國內市場的開拓,也取決于電價。”石定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電價決定了產業未來的發展態勢。這是可再生能源發展遇到的共性問題。隨著技術的進步,相關產品成本的降低,可再生能源發電電價應該往下調,但也要有一個適合產業健康發展的電價。如果電價很低、利潤很小,企業也就沒了積極性,更難以促進企業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這會對市場培育產生重要影響,也不利于產業的長遠發展。”
石定寰認為,建立科學合理的電價政策,尤其是盡快出臺太陽能光伏上網電價非常重要。
而中國對太陽能的補貼是才剛開始,屬于起步階段,所以除了依賴國家補貼,“更重要的是通過改善太陽能光伏板技術,降低成本,未來太陽能發電才能夠充分發展。”石定寰說。
薄膜電池將占太陽能電池發電量的一半
據了解,制造太陽能光伏板組件原材料可分為三類:單晶硅、多晶硅及非晶硅薄膜。目前,非晶硅薄膜因其生產成本低,以及更加環保,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非晶硅薄膜的能量轉換效率雖然只及多晶硅的一半,但生產成本也僅是多晶硅的1/3。” 香港上市公司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鉑陽太陽能”)主席彭立斌告訴記者,而且,非晶硅薄膜太陽能光伏的轉換率技術目前已有新的進展,“可達9.8%,遠高于以前的6%~7%水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