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國外產品相比,價格“昂貴”的中國造碳纖維多集中在通用、基礎和低檔次品種上
六氟磷酸鋰的技術門檻很高,目前有些投資主體的技術還未過關,有的甚至沒有任何技術背景。即使將來投產,產品能不能用、有沒有市場競爭力都是問題
昂貴的低端品 碳纖維亟待突圍
鄂爾多斯,內蒙古高原上著名的“羊煤土氣”(羊絨、煤炭、稀土、天然氣)之城。大連人肖穎正在這里構筑其碳纖維帝國的一個支點。
11月2日,在鄂爾多斯市東南部的裝備制造基地,一片空曠的土地上,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施工。亞欣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廠房的鋼鐵結構大部分已搭建完成,廠區所在的500畝地已被推平。而在去年10月之前,這里還是一個挨著一個的土丘。
肖穎是大連興科碳纖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亞欣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由大連興科與當地民營企業中正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合資設立,大連興科以技術入股,持股60%。正在建設的碳纖維項目規劃年產1萬噸,工程于今年5月動工,預計明年8月一期項目投產,年產4000-6000噸。
“亞欣只是我們公司碳纖維產業布局中的一個點,公司至少還要在大連、包頭、三河、保定建設4個年產萬噸的碳纖維基地。”肖穎滿懷激情地描述著她的碳纖維產業布局規劃。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子行業,新材料中的碳纖維正經歷著一波空前的投資熱潮。
“有技術背景的和沒有技術背景的都在上碳纖維項目。”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副秘書長李克健說。除了民營企業,國企中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化工、中國鋼鐵、中國建材、中國恒天、首鋼國際等都已介入,而且都是“大手筆”。
投資如此火熱主要是基于企業對未來市場的良好預期。肖穎說:“以國家電網正在做的一個碳纖維復合芯項目為例,用碳纖維代替鋼芯,一年的碳纖維用量就達6萬-8萬噸,即使大連興科的5個萬噸基地都做成,也難以滿足這一個項目的需求。”
業內專家介紹,中國碳纖維市場目前主要集中在體育休閑用品領域,當前國內8000噸實際需求量中約有7000噸用于這一領域。未來市場的增長點在新興工業的應用領域,包括風力發電機葉片、建筑材料、汽車、大飛機、壓力容器和高壓輸電線等,預計2015年中國碳纖維在新興工業領域的消費量將會有較大增長。以風機葉片為例,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國風機葉片市場對碳纖維的需求量將達到萬噸級水平。
除了市場前景美好,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也是碳纖維投資熱的一個重要原因。“2007年大連興科就完成了千噸級生產裝置的設計,可是跟風險投資接洽后沒有結果。后來鄂爾多斯市政府招商引資,項目終于有緣落戶鄂爾多斯,當地政府以較低的價格給企業劃撥了500畝土地用于建設生產基地。”肖穎透露。
另有企業人士稱,各地政府非常支持碳纖維項目,有的地方“只在乎有沒有,無所謂最終成不成”,“先往臉上貼了金再說”。還有企業人士說:“當時我們擔心項目建成后的市場銷路,但政府部門的人說,‘你來,市場我們幫助解決’。”
李克健說,目前國內碳纖維企業有近40家,今年產能將達到5000噸,明年將達到8000噸。而全球碳纖維產能約為60000噸,2009年實際銷量為30000噸,總體產能已經過剩。
盡管國內市場前景廣闊,但在技術水平較低、生產成本較高的情況下,國內碳纖維行業扎堆低端產品,在與國外企業的競爭中處于下風,已陷入行業性虧損。
在世界范圍內,產能最大、工藝最領先的碳纖維生產企業是日本東麗公司。根據東麗公司的標準,碳纖維產品從低到高分為T300、T700、T800、T1000等。“同等品質日本公司產品的價格遠低于中國產品的成本,這就導致中國企業虧損。”李克健說,“日本公司要把T700的價格降至T300的水平,而中國企業的T300的生產成本還未降下來。”以3k(每束3000根)的T300產品為例,目前市場價為800-900元/千克,而同等品質中國產品的售價是其兩倍以上。
肖穎認為,大連興科努力擴大生產規模正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生產規模擴大后,未來生存下去不會有問題。
然而,李克健說:“在現有技術水平之上,生產規模擴大帶來的成本下降幅度很有限,難以與國外公司競爭。”基于中國現有技術水平,生產1千克12k的T300碳纖維需要用2千克原絲,原絲的生產原料是丙烯腈,加上人工和電費,1千克碳纖維的生產成本最少200元,而日本公司的市場銷售價在160-170元/千克。“前不久,土耳其一家腈綸廠用很短時間生產出了碳纖維,以每千克110元拋售中國市場。這令中國企業感到很難受。”李克健說。
更讓人憂心的是,和國外產品相比,價格“昂貴”的中國造碳纖維多集中在通用、基礎和低檔次品種上,在產品品質和性能上難以與國外產品競爭。盡管中國也出口碳纖維,但主要是加工貿易。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介紹:“以未來占碳纖維需求比重較大的大飛機項目為例,中國大飛機項目已經起步,其中復合材料用量至少占25%。國產碳纖維目前只能用在飛機非承力件和次承力件上,而飛機最關鍵的承力件所需T800級碳纖維還停留在實驗室數十千克的水平,大飛機應用碳纖維尚需依賴進口。”
中國化工信息中心咨詢部副主任方巍說:“全球碳纖維市場95%以上被國外大型企業占據。2009年中國碳纖維自給率僅為16.1%,進口量占了國內大部分市場份額。受技術不成熟、裝置不穩定等因素影響,許多國產碳纖維裝置不能正常開工或處于停產狀態,平均開工率約為10%。”
一些已建成投產的中國碳纖維企業則感到“騎虎難下”。“由于做出來的碳纖維產品價格高且沒有市場需求,不少公司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為繼續支撐下去,企業一方面靠母公司或者其他業務輸血,另一方面將碳纖維做成下游復合材料以打開市場。”李克健分析,“如果不生產,則意味著技術難以改進,之前的巨額投資全部泡湯,中國碳纖維企業要堅持渡過難關,提高技術水平是當務之急。”
由于產品存在差距、銷路不暢,江蘇連云港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只能將生產出來的碳纖維做成碳纖維自行車等產品,并以較低的價格銷售,公司生存靠母公司中國復合材料集團“輸血”。山東民營企業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則投向了央企中航工業的懷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將入股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并取得該公司控股權,雙方已簽訂相關框架協議。
而國外企業已加快了布局中國的步伐。有消息稱,日本東麗公司正醞釀擴產,將在中國和周邊地區設立生產基地。“千噸碳纖維生產線的投資就達到3億-5億元。”李克健擔心,“目前國內很多碳纖維投資的最終結局可能是打水漂。”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