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5日電 據信息時報報道,廣州軍區某醫學研究所上校軍官劉金華,為了研究傳播瘧疾和登革熱等疾病的昆蟲,不惜用自己的身體“喂”蟲子,最終獲得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世界蠓類研究空白,最近榮獲全軍科技進步二、三等獎。
抓蚊研究舍身喂蚊
1990年,劉金華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某院研究所獲得醫學昆蟲專業碩士學位后,被分到廣州軍區某醫學研究所昆蟲寄生蟲科工作,并主動請纓接受了總部下達的一項科研任務--為降低海南島島上群眾和官兵感染瘧疾、登革熱等傳染病的發病率,對島上媒介昆蟲進行專題研究。
在海南島上,和那些對蚊子惟恐避之不及的游客不同,劉金華不但不能回避,還得四處去尋找不同種類的蚊子、小咬等蟲子;有時不但不能弄死它們,還得抓活的。為了取得蚊子、小咬產下的卵,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一年產多少次卵,一次產多少卵,卵多長時間孵化,劉金華不得不經常采用人誘法,用自己的血去喂飽它們(因為它們要吸飽血后才產卵)。人誘法并不復雜,就是撩起褲腿,讓蚊子、小咬來叮咬,待它們喝飽血后,用一個小玻璃管把它們罩住。然而,代價卻很慘重,每次來叮咬的蚊子、小咬不下20只,每次最多能抓到兩只。一次實驗,至少得要二十幾只,所以要抓夠數,得坐在那里喂上兩個小時。這樣的人誘行動,每個月至少有一次。更危險的是,這些蟲子可能傳播瘧疾和登革熱等疾病。
螞蝗堆里晝夜觀察
在林子里連續工作24小時,最擔心的是遇到大雨。雨后的山林,悶熱無比,而且還有可怕的--比蛇多成百上千倍的旱螞蝗。
當地人有句俗話:螞蝗能當褲腰帶。雖然夸張了一點,但旱螞蝗確實比水螞蝗長許多,而且每次都是成百上千條一起向劉金華他們發起集群攻擊。一旦被它們咬到,便會流血不止,奇癢無比。為了對付這些讓人惡心的螞蝗,劉金華每次出門,都要把衣領、袖口、褲腿扎得嚴嚴實實,天氣再悶,也不敢松開。后來,他跟黎族老鄉學了個土辦法--用黎族老人竹煙筒里的煙油涂抹,才好了一點。
通過做晝夜調查,劉金華對60多種不同類的蚊子、小咬做了種群分析,摸清了像白紋伊蚊白天活動、大劣安蚊傍晚活動、庫蚊晚上活動等不同的活動規律。
經過在海南6年的實地調查,他先后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了35篇論文,出版了專著《海南島的蠓類》,《熱帶雨林地區自然疫源性疾病調查》等9項科研成果,有2項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5年至2000年,劉金華用業余時間,把對蠓類的研究進行了整理,用英文寫了兩本專著《ForcipomofChianⅠ》和《ForcipomyiinaeofChinaⅡ(《中國鋏蠓的研究Ⅰ》和M《中國鋏蠓的研究Ⅱ》)。國際蠓研究權威--加拿大著名專家Borkent先生給予了該書很高的評價:“這兩本書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填補了世界蠓類研究的大量空白。”(李憲鋒黃燦輝尹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