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再破與漸立漸破——中國特色的“權威推進型”
短短10年,從理論到行動,法治已大踏步走進生活:法律知識、法律意識、維權能力、法律的影響力……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最熟悉的部分。
目前,中國有220多件現行有效的法律、680多件現行有效的行政法規、7200多件地方性法規,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最近3年來,各級政府加強依法行政,復議機關共解決行政爭議20多萬件;“四五”普法期間,8.5億普法對象接受教育;2005年底,全國共有8516個政府法律顧問團……
“10年來,我們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改革司法體制、尊重保障人權、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就。”李林如是總結。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蔣立山認為,我國的法律改革與秩序治理,服務于社會轉型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目標,表現出明顯的“政府推進”特征。中國在社會轉型期,走的是一條“先立再破”、“漸立漸破”的謹慎道路,始終注重秩序穩定,完全不同于俄羅斯等轉軌國家的“先破后立”。
“變革的穩步推進,打破了西方‘自然演進型’模式,開創了一種典型意義的‘權威推進型’法治變革模式。”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教授黃文藝也贊同這一看法。他認為,正是黨和政府對現代化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防范和避免了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容易發生的嚴重社會問題,保證了法治建設事業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穩步推進。
與會的許多法學專家都表示,現代法治在中國的確立和形成,不僅僅是人們行為規范的變革,更是生活方式的轉型。由黨政力量自上而下推動的持續了20多年的全民大普法,是我國10年法治進步的重要經驗。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袁曙宏教授認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法治規律與中國國情的創造性結合,堅持自上而下政府推動與自下而上公民參與的創造性相結合,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十六大以來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
進入關鍵期——法治國家離我們有多遠
10年來,中國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步。但參與研討的法學家們也認為,中國要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然有很長的路。目前,依法治國正進入關鍵期。
“中國的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科學發展觀已經成為共識,法治需要從制度層面解決問題。當代中國法治要更加注重民權、民生,強調法律的可持續發展。”中央黨校副校長石泰峰教授如是說。
以上訪現象為例。上海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國明教授認為,如今的社會矛盾,“是非之爭”更多地被“利益之爭”取代。公共財政缺失,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成了利益爭議的一方,導致其政治權威受損,調處矛盾能力減弱。由此,社會矛盾就會升級,導致無政府狀態出現;或因矛盾一方對當地政府缺乏信任尋求上級政府的介入,形成上訪。
他說:“從公權力運行機制考察,中國的法治尚處于低度發展的時期。利益沖突,錢是關鍵。要加強人大對預算的監督,變形式性審查為實質性審查,更好地約束政府權力。這種法治的方式,引發的社會震動甚微。”
“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法治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快速建立起來的法律制度、法律秩序和法治精神生長緩慢之間的矛盾。”蔣立山認為,主要表現為社會上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守法精神淡漠、法治效率較低、維權成本過高等問題。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