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嘉賓中關村對話 開放科學需全球協作
中新社北京3月28日電 題:中外嘉賓中關村對話 開放科學需全球協作
作者 蘇婧欣 趙婧姝
“開放科學是實現公平、共享繁榮的基礎,這一事業需各方合作才能實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辦事處代表夏澤翰28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說。
在當天舉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開放科學國際論壇”上,多位嘉賓呼吁各國攜手合作,共同推進開放科學這一全球性事業。
開放科學具有全球意義
開放科學是一種新型的科學研究模式,旨在促進科學知識共享、交流與合作,提高科學研究透明度、可重復性與效率,其價值在于促進知識共享與公平發展。夏澤翰說,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開放科學建議書》得到193個成員國批準,開放科學不僅促進可持續發展,還能讓各地區公平地獲得科學知識,同時也是實現公平、共享繁榮的基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與創新政策處處長以色拉·克拉克指出,許多發展中國家急需科學解決方案應對挑戰,卻因科學數據獲取壁壘而受限,“開放科學不僅關乎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進步,能夠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但開放科學不僅是一個機構、一個學科或者一個國家可以單獨解決的問題。”
“開放科學發展日益緊迫,因為我們面臨來自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全球性挑戰”,清華大學教授陳勁說。中國科技館館長郭哲也指出,當今世界面臨不確定性,而開放科學是人類的“確定性”,是全球共同的任務和使命。
開放科學仍面臨挑戰
盡管開放科學意義重大,其實施仍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開放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黃金霞指出,不同國家的開放科學政策不同,全球沒有一個系統的開放科學策略、模式和架構。
泛歐洲非營利性電子基礎設施機構首席執行官娜塔莉亞·馬諾拉也提到,各國的文化、政策環境、開放意愿不同,如何協調這些問題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杰還提到,“信任問題”是開放科學面臨的另一大障礙,開放科學需要人們通過共享數據協議在不同的國家、研究領域、文化背景下開展工作,而這個前提是“互信”,不然就不會有成果。
跨國合作創新開放科學實踐
面對復雜挑戰,全球正通過創新性的跨國合作探索破局路徑。來自南非的諾庫圖拉·姆丘努提到,可及性、包容性和公平性是開放科學中最重要的因素。作為南非國家研究基金會國際資助與合作部部長,她分享了該國的“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項目,這是一個由全球多國合作建設的空間技術項目,“體現出南非期待的開放、公平的伙伴關系。”
關于開放科學在非洲的其他具體實踐,非洲聯盟代表埃科還提到了非洲與中國在建立聯合研究中心、聯合研究實驗室等方面的合作,非中已建立起獨特的共贏合作模式,非中科技合作不僅支撐了當地基礎設施的發展,更為非洲應對國際性挑戰提供方案。(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1日 19:39:07
- 2025年04月01日 15:15:53
- 2025年04月01日 14:42:22
- 2025年04月01日 14:31:52
- 2025年04月01日 13: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