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汪東明:中山陵何以成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融合的傳世之作?
中新社南京3月11日電 題:中山陵何以成為中西建筑文化碰撞融合的傳世之作?
——專訪中山陵園管理局局長汪東明
中新社記者 程勵 鐘升 朱曉穎

2025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紫金之麓,鐘山巍巍,依山鑿建的南京中山陵氣勢磅礴,中國肇建共和者孫中山在此長眠。
中山陵當年為何會向海內外公開征求設計方案?梁思成因何評價它“適足于象征我民族復興之始也”?中山陵園管理局局長汪東明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如何理解中山陵在中山紀念建筑中的地位和意義?
汪東明:孫中山先生病逝后,“以偉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紀念”的建筑活動隨即在中國發起并延及海外,形成了一個歷時60余年,覆蓋中國和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由陵墓、故居、紀念堂、紀念碑、園林建筑景觀、歷史街區等不同類型的數百個建筑所組成的建筑群體。這些建筑被統稱為“中山紀念建筑”。
安葬在南京紫金山是孫中山先生的生前遺愿。中山陵興建于1926年至1931年。1929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葬禮在中山陵隆重舉行。從此,一代偉人長眠于此。
中山陵是以建筑尋求民族文化認同的偉大嘗試,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重要情感和精神紐帶。
自1961年中山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其先后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等多項國家級榮譽,入列《中國國家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2024年12月30日,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將“中國現代建筑先驅代表作(中山陵及其附屬建筑)”項目,列入更新后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中新社記者:中山陵在設計時為什么會向海內外公開征求設計方案?
汪東明:當年,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之陵墓為人群之公物,非有堅樸雄厚之建筑,無以紀念此崇高偉大之人格……先生陵墓不特為民族史上之偉大永久紀念,即在中國之文化與美術上亦有其不朽之價值。”因此,陵墓建筑設計方案理應“純取公開態度”“期合海內外美術專家之心思才力,以計劃此空前之建筑”,既彰顯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紀念功能。
征稿消息一經公開,海內外建筑師積極響應,踴躍應征,歷經四個月,共收到圖案40余種。最終,時年31歲、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建筑系的中國青年建筑師呂彥直的設計方案被評為首獎。

中新社記者:中山陵各部建筑在繼承中國傳統形式的同時,又是怎樣吸收西方先進建筑理念,體現中西交融的?
汪東明:中山陵被認為是中國近現代最優秀的建筑作品之一,成為近代以來中西建筑文化碰撞、融合的高峰之作。呂彥直在設計上將傳統美學、現代功能、建造技術有機融為一體,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在建筑形式上,中山陵總體布局沿用了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軸對稱的建筑形制,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等單體建筑,順應紫金山山形地勢,從南往北、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形成了一組具有高規格紀念意義的中山紀念建筑群。
但在具體建筑理念和設計手法上,中山陵又借鑒和參考了很多西方的處理方式,形成了一個開放的紀念空間。如:以西方墓葬建筑多采用的祭堂與墓室相連的模式,打破了中國古代墓室多在地下的神秘色彩。祭堂正中立有一尊孫中山坐像,坐像下方有反映孫中山革命事跡和精神的六幅浮雕,祭堂左右兩側墻壁上刻有孫中山《建國大綱》全文,旨在讓孫中山的精神可感可觸。墓室內下沉的墓壙圍以欄桿,正中安放捷克雕塑家高祺(Bohuslay J.Koci,又譯作高崎)雕刻的孫中山臥像,供人瞻仰憑吊。這一布局既彰顯了孫中山在中國共和革命方面的偉大貢獻,同時滿足世人瞻仰先生遺像、緬懷其革命生涯、銘記其建國理想等多重功能需要。
其二,在建造技術及材料上,中山陵各部建筑除少量采用中國傳統建筑中經常使用的磚、木樁等材料外,主要材料均為當時西方建筑廣泛使用的鋼筋混凝土、花崗石等,使得中山陵各部建筑外觀呈現出中國傳統建筑的效果和神韻,又達到堅固耐久的目的。
其三,在建筑裝飾上,中山陵整體采用藍白灰色調,而非中國傳統皇家陵寢的紅黃兩色,呈現出簡樸而莊重大氣的風格。從細部裝飾方面來看,中山陵各部建筑沿用中國傳統建筑樣式,但對細部構件作了簡化處理,如:將正脊、垂脊脊飾均簡化為回紋,梁枋、屋檐裝飾圖案不再有龍鳳瑞獸,而以卷草、團花和祥云為主。從文字襯飾方面來看,中山陵各部建筑上分別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天下為公”“天地正氣”“浩氣長存”以及反映他思想的“民族”“民權”“民生”以及《建國大綱》等內容,使偉人精神與建筑精神完美融合。
因社會各界對孫中山先生的紀念與緬懷,中山陵周邊先后建設了音樂臺、光化亭、仰止亭、流徽榭、永慕廬、行健亭、藏經樓等附屬紀念建筑。這些建筑與中山陵基本類似,外觀保持了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建筑材料及技術則大量采用西式,中西合璧同樣是這些建筑的共同特征。

中新社記者:作為中國首批受西方現代建筑思潮影響而建成的禮制建筑群,中山陵的設計中蘊含著怎樣的古今融貫、中西合璧的理念?對當下東西方文明互鑒有何啟示?
汪東明:梁思成曾評價,“中山陵雖西式成分較重,然實為近代國人設計以古代式樣應用于新建筑之嚆矢,適足于象征我民族復興之始也。”
近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西方建筑事務所都在中國處于壟斷地位,在開放口岸和租界也出現了大量的西式建筑,中國傳統建筑的地位受到極大挑戰。20世紀20年代以后,政府主導提倡大型公共建筑采用“中國固有式”風格,以保存和發揚民族文化,中山陵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由海外留學歸來的中國第一代本土建筑師呂彥直自主設計的代表作品。它將傳統建筑形式、外觀與西方建筑技術、材料有機結合,成為中國新民族風格建筑的開山之作,也是用建筑表達偉人精神和民族復興愿景的重要標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山陵的設計體現了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精神的傳承革新,又融合了西方現代建筑技術與觀念的內核,形成獨特的紀念建筑文化。其“古今融貫”并非簡單的復古,而是通過現代性視角重構傳統;“中西合璧”亦非形式拼貼,而是在功能、技術與象征層面實現深層融合。
當今,這種經驗啟示人們要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在技術、制度和價值層面構建多元共生的新文明范式,這是文化創新和文明交流融合的積極探索。
近百年來,中山陵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文化地標。目前我們正在積極創建世界級旅游景區,希望充分發揮世界偉人的影響力優勢,增進東西方文明互鑒,弘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奮斗精神,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完)
受訪者簡介:

汪東明,中山陵園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南京市政協委員、江蘇省海峽兩岸關系研究會理事、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近年來,主持編撰《旅游景區入境接待服務指南》國家標準,主編出版《明孝陵新志》《明孝陵圖錄》《極美鐘山》等文化和科普書籍。


相關新聞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5日 17:20:05
- 2025年04月05日 17:02:22
- 2025年04月05日 12:28:04
- 2025年04月04日 15:14:28
- 2025年04月04日 14:5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