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中外對話丨德國漢學家為何感慨“北京上海的書店是天堂”?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德國漢學家為何感慨“北京上海的書店是天堂”?
作者 彭大偉 吳家駒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中國學術界的一代宗師季羨林曾說,中國是世界上最愛藏書和讀書的國家。當今時代,中國人還喜歡讀書嗎?被譽為“歐洲三大漢學家”之一的顧彬,為何談及自己在北京、上海逛書店的經驗,感慨仿佛身處“天堂”?
近日,中新社“東西問·中外對話”邀請德國著名漢學家、波恩大學教授、中國汕頭大學特聘教授顧彬(Wolfgang Kubin)和上海外國語大學歐洲研究負責人、德國研究者胡春春,展開對話。
中國人喜歡讀書嗎?
2022年發布的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6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3.30本,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9.7%。
“對我來說,北京、上海的書店是天堂?!鳖櫛虮硎?,當他在北京、上海逛書店的時候,他大吃一驚,到處都有人坐著看書,人們喜歡在書店看書。
胡春春則認為,中國是非常愛閱讀的民族。而在任何一個社會,讀書都是出于實用性?,F代社會是知識社會,而知識的攝取本來就是有目的性的。比如如果想要去了解資本市場,就會去買相關的書籍。
中德兩國民眾在閱讀習慣上,有哪些差異?
顧彬表示,中德在閱讀場所上存在差異。德國人通常在家里、汽車上、火車上、高鐵上看書,而不在書店看書。
“在德國,如果我去書店,通常是我要什么書,就買什么書。當然我也會問老板,有沒有什么推薦的書。”
胡春春則表示,和中國一樣,德國同樣是熱愛讀書的民族。而對于新技術的應用,是中德在閱讀上的差異之一。
“目前中國人對于新技術比較好奇,所以經常用一些新技術手段,比如在手機上讀書,這是目前中國最流行的閱讀方式?!?/p>
未來,紙質書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越來越成為閱讀的重要媒介。調查結果顯示,在媒介接觸時長中,2021年中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接觸時間最長,為101.12分鐘,傳統紙質媒介則為21.05分鐘。
未來,紙質書會被電子書取代嗎?
“我喜歡手里的書跟我說話,它有味道,我可以觸摸它?!?/p>
顧彬表示,自己更喜歡紙質的書。但他也承認,德國的下一代,和現在的中國人一樣,喜歡在手機上看書,他們同樣是幸福的。
胡春春則認為,任何媒介,不管書還是手機,它首先是一種直覺的體驗,而有些東西是不可以互相代替的。我們可以用電子閱讀,但電子閱讀的一個問題是,它是虛擬存在的。
“如果有一天手機壞了,或是網絡不行了,書就忽然不存在了,對于讀書人來說,這是一件很令人恐慌的事情?!?/p>
他同時表示,讀書作為一種直覺的體驗,閱讀者可以在書上寫字,可以來回看、來回翻,這些都是電子書提供不了的。
仿佛不約而同地,顧彬和胡春春都選擇了一整面墻高、堆得滿滿當當的書柜作為這次遠程對談的背景。談到興起時,胡春春還不止一次對著鏡頭“曬出”了桌上放著的書——既有顧彬《野蠻人來臨:漢學何去何從?》中譯本,也有記錄中德人文交流一段佳話的《啟蒙的藝術》。
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有45.6%的成年國民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
“當然,我也很佩服我的學生,他們直接用電子筆在他們的平板電腦、手機上寫。我說你們真的好厲害,我就完全做不到?!焙捍赫f。(完)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10日 15:01:14
- 2025年01月10日 14:56:16
- 2025年01月10日 08:50:26
- 2025年01月10日 07:21:31
- 2025年01月09日 17:01:41
- 2025年01月09日 16:55:10
- 2025年01月09日 15:43:08
- 2025年01月09日 12:04:16
- 2025年01月09日 09:55:02
- 2025年01月09日 09: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