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何弘:中國網絡文學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東西問)何弘:中國網絡文學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中新社北京1月24日電 題:何弘:中國網絡文學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者 張陽

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興力量,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洋粉絲”。日前發布的《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報告》顯示,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產品出海最大的IP來源,其中諸多精品受到西方讀者熱捧,而在海外受眾中,“Z世代”占絕對主體,網絡文學作品也成為西方“Z世代”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
“出海”20年的中國網絡文學,何以成為中國文化產品出海最大的IP來源?又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上述問題作出闡述。
中新社記者: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產品出海最大的IP來源。您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哪些內在的和外在的因素?
何弘:網絡文學是中國互聯網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是全球互聯網共享發展理念的生動體現。網絡文學的創作、傳播和閱讀都是基于互聯網特點發展起來的,即時高效、成本低廉、互動性強,具有跨國界廣泛傳播的天然優勢。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不斷擴大,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意愿日益強烈,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有了充分的前提和堅實的基礎。

中國網絡文學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注重故事性、想象大膽奇特、代入感強等特點,建立起了類型豐富、題材多樣的發展生態,作品數量眾多,每天新創作作品超過1.5億字,不同讀者總能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作品。這是中國網絡文學能夠吸引大量海內外讀者的內在因素。
同時,中國網絡文學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紅利。近年來,靠讀者的大幅增長維持收益增長的發展模式遇到瓶頸,網絡文學企業紛紛拓展海外市場,尋找新用戶。這是網絡文學近年來海外傳播增長的外在因素。
中新社記者:如果從2001年算起,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之路走了整整20年。這期間,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何弘:20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經歷了從實體書出版的傳統模式到在海外建立當地本土化發展生態模式的系列轉變,形成了海內外協同發展、相互促進的業態。
2014年12月Wuxiaworld(武俠世界)創立,2015年Gravity Tales、Volarenovels創立,隨后,掌閱iReader App、閱文起點國際、中文在線Chapters、縱橫TapRead等紛紛上線,中國網絡文學進入在線翻譯傳播階段。
2018年4月起點國際開放海外創作,吸引海外創作者,建立由用戶原創內容(UGC)的模式,目前有11.5萬海外作者,上線作品20萬部,用戶7300萬名。中國網絡文學已形成從線上到線下、從PC端到移動端、從文本閱讀到IP開發、從對外翻譯到在海外建立當地本土化發展生態模式的多元化國際傳播格局。

中新社記者:哪些題材的作品在海外最受歡迎?不同地區的讀者是否也有不同的閱讀偏好?
何弘:不同地區的讀者因文化差異,喜歡的網絡文學作品類型各有不同。
北美和歐洲讀者偏好男頻仙俠、玄幻和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如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尊師重道的《天道圖書館》,來源于東方神話傳說故事的《巫神紀》,展現現代中國都市風貌和醫學發展的《大醫凌然》等作品,都受到熱烈追捧。想象的奇特和文化的獨特,是這些作品吸引歐美讀者的主要原因。
東南亞及日韓等地讀者偏好女頻古言、都市言情類作品。相對歐美來說,這些國家同屬亞洲文化圈,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較深,表現中華傳統文化的作品更容易被他們接受。
中新社記者: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受眾呈現出年輕化的特點。為什么他們更能接受中國網絡文學?這對網文未來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何弘:網絡文學在中國的傳播最初是以年輕讀者為主,逐步向其他年齡段擴展。網絡文學海外受眾也同樣具有這個特點。原因主要是年輕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特別是“Z世代”,就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更容易接受網絡化的傳播方式。互聯網開放、包容、共享的特性,使不同文化間的差異不斷減少,年輕受眾的欣賞趣味日益接近。
西方“Z世代”受眾對中國網絡文學的接受度不斷提高,對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海外年輕受眾的成長和人數的增加,中國文學、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必將日益擴大。
中新社記者:除了網絡傳播更契合年輕人之外,您認為,中國網絡文學對西方“Z世代”產生強大吸引力的根源是什么?
何弘:中國網絡文學是中華文化網絡化的文學表達。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在網絡文學作品中都得到了體現,成為網絡文學寫作重要的題材來源。中國網絡文學的吸引力,一方面源于表達的網絡化,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源于中華文化的魅力。換句話說,中國網絡文學因對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使自身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影響力。
文化的影響力與國力正相關。在世界各國了解中華文化意愿不斷上升的時候,中國網絡文學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中華文化,以超強的故事性、豐富大膽的想象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吸引了大量讀者。
中華文化本就是一種極具包容性的文化,倡導和而不同,這使得中國網絡文學在表現中華文化的同時,不排斥、不拒絕甚至主動融和西方文化,如奇幻類型的網絡文學作品就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融入東方元素,受到很多西方讀者的喜愛。

中新社記者:西方國家有沒有網絡文學?與中國網絡文學業態是否存在交融互鑒?
何弘:對網絡文學,人們其實有著各種不同的理解。按目前較為狹義的理解,網絡文學主要指在文學網站或移動閱讀平臺連載、發表的類型小說。中國有上千萬人在網絡文學平臺注冊,有上億讀者閱讀網絡文學作品,網絡文學已成為互聯網時代人們文學寫作、閱讀的最普遍形式,惠及世界各國民眾。這個意義上的網絡文學,是中國創造出來的,是我們為世界文學在網絡時代的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
西方的文學網絡化傳播很早,比如亞馬遜的電子書,發行已有很多年。但電子書是將創作好的文學作品進行電子封閉,這種模式下的文學,與傳統文學在文本上沒有什么不同,很難說是一種新的文學樣式。西方現在出現的文學網站,基本是移植中國網絡文學的模式,不少是中國文學網站在海外建立或參與建立的。
中新社記者:如果要長久地抓住西方“Z世代”受眾,中國網絡文學未來該如何發展?
何弘:中國網絡文學未來的發展,最重要的是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一方面,要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新時代中國故事,讓讀者在故事中體會、理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另一方面,對中國文化的表達,要進一步激發創造活力,要融入現代觀念、現代意識,提高世界讀者的認可度。
中國網絡文學未來的發展,可以構建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IP宇宙(讓這些作品既有自己的獨立性,又存在一定的聯系,且具有統一的世界觀),使其影響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各個方面。(完)
受訪者簡介:

何弘,男,河南新野人,1967年出生,1988年畢業于南開大學中文系,現任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副主任、二級研究員,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長期從事文學評論及文藝理論研究工作,發表有理論和評論文章近百萬字,著有專著《生存的革命》《網絡化背景下的文學藝術》,論文集《探險者》《我看》《超越還是重復》《從鄉土到多元》,紀實文學《命脈》等,曾任包括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在內的多種重要文學獎評委,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相關新聞: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8日 22:54:58
- 2025年04月18日 16:33:32
- 2025年04月18日 14:12:21
- 2025年04月18日 13:41:09
- 2025年04月18日 10:46:46
- 2025年04月18日 10:39:30
- 2025年04月18日 10:36:15
- 2025年04月18日 09:16:15
- 2025年04月18日 08:55:15
- 2025年04月18日 08: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