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從今年開始,新疆農民種植棉花將獲得每畝15元的良種補貼,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減少基層瞞報棉田面積的現象,但仍無法徹底解決產量不清的問題。此外,據自治區農業廳一位干部透露,在過去幾年中,駐疆部隊的農場、監獄和勞改部門的農場都擁有大量棉田,這些都沒有計入新疆的棉田面積。而近年來,新疆各地違規開墾的荒地,大多數種植上了棉花,就更無法納入統計部門的視線了。
早在2009年12月,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史建偉就曾表示,新疆棉花產量數據失真問題已經非常嚴重,根據烏魯木齊鐵路局提供的出疆棉總量來推算,自2002年起,新疆棉花產量與相關部門統計數據相比,7年累計相差280萬噸。
不僅棉花實際產量與統計數據之間存在誤差,國內棉花的實際需求量與統計數據之間同樣存在較大出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紗線產量近2400萬噸。而同期,我國能夠提供給紡織行業用于紡紗的化學纖維不超過950萬噸,棉花產量加上進口棉花也只有900萬噸,按此推算,紡紗原料總量不超過1850萬噸。
朱蘭芬說:“1850萬噸纖維居然生產出2400萬噸棉紗,這意味著600萬噸紗找不到原料!從這個角度來看,不是棉花產量有問題,就是紗產量的統計虛高。”
國內棉花產需數據“失真”,也讓決策和調控部門頭痛不已。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經濟貿易司處長張顯斌說,產需統計數據不實,一直是困擾國家對棉花市場調控的最大因素。由于缺乏權威高效的棉花產供銷信息采集、綜合處理系統,國家對棉花產業的調控基礎薄弱,主要體現在棉花的產需統計數據不夠準確,因此很難做到精準調控。
朱蘭芬認為,棉花總產量被低估,棉紗產量虛高,發改委等職能部門據此制定的調控措施很難“對癥下藥”,必然會導致今年的這種尷尬局面。針對產需數據不實的問題,業內人士表示,政府宜盡快建立客觀、準確的數據統計系統、預警系統,確保信息發布及時、系統、準確,降低經營和決策風險,保障我國棉花產業和紡織企業穩定、持續發展。
參與互動(0) | 【編輯:梅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