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今年是否會出現游資炒棉的情形,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杜珉認為,今年棉價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供求不平衡所致,炒作的因素不大。杜珉說,即便炒高了棉價,如果國內紡織企業無法承受,無力接下“擊鼓傳花”的最后一棒,最終倒霉的是炒作者自己。
不過與杜珉的看法截然不同,部分業內人士則認為,我國棉花缺口不斷加大為炒作棉價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剛剛親歷了“炒蒜”風波后,山東菏澤市農業局經濟作物站站長許向陽說,“供求緊缺”和“價格上漲”是近年來農產品被炒作的最基本條件,現在棉花也都具備了。
而進入今年9月以來,在短短40天內,國內棉花期貨價格每噸猛漲了6000多元。河南知名紡織企業中方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仲分析說,沒有大量游資的炒作,很難出現這樣局面。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游資是否真正介入炒棉還有待觀察,但僅僅是這樣的傳言就會引起市場波動,推高棉價。例如,今年春節過后國內出現100億元浙江民間資金撤離山西煤礦和國內房地產市場轉戰新疆棉花市場的傳言,雖然這與事實不符,但傳言一出,國內棉價就應聲而漲。
一些人士認為,資金有趨利性,很難杜絕其對棉花市場這類有升值潛力的市場的炒作。切斷其炒作路徑根本在于,加強棉花等相關產品的供應,減少資金炒作的機會。同時,還需使貨幣供應發行量同經濟增長相適應,避免出現過多的貨幣無處投資,到處尋找投機的機會。
新疆棉花產量與統計數據相比,七年累計相差280萬噸
棉花數據失真困擾國家調控
在分析今年棉價持續上漲的原因時,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除棉花供應緊張外,統計數據不實的誤導作用也不容忽視。中國棉紡織協會副會長朱蘭芬說,由于數據與事實不符,今年年初在執行“以缺定進”的棉花進口政策時,國家發放進口配額相對較少,導致國內棉花供不應求。雖然5月以后,國家發改委增發了配額數量,但此時國際市場上可采購的棉花資源已經不多。
我國棉花供求數據“不實”問題由來已久。近年來,不僅棉花總產量的統計數字與實際不符,就連各地的實際種植面積都很難弄清。在我國最大的棉花主產區新疆,普遍存在的“幫忙田”是造成產量統計數據不實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謂“幫忙田”,就是未上報、卻實實在在種了棉花的耕地。據新疆瑪納斯縣前農業局長邵玉透露,在各棉花主產區,棉花單產的多少往往意味著干部工作能力的高下,為了多出政績,靠“幫忙田”來提高單產的做法非常普遍,至今還在影響著棉區的基層干部。
參與互動(0) | 【編輯:梅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