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來年前《玫瑰之約》開辟相親節目風靡一時,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前不久帶來的沖擊更猛烈。近段時間,國家廣電總局連續下發兩則通知要求相親節目進行整改,將此節目推上了輿論的頂點。到底是什么讓一個看似普通的相親類節目引起了如此高的關注?而它所引發的話題又折射出我們當前社會價值觀處于一個怎樣的境地,傳播者應承擔怎樣的責任?
讓我們聽聽社會反映,對比當事人的表白。
“一切向錢看”:節目沖破底線的罪魁禍首
“節目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個人覺得很惋惜,也很痛惜。”從該節目一面世就一直持“看好”態度的河海大學傳播學副教授易前良在接受采訪時非常遺憾地說。他認為該節目融入了各種時尚元素和成功的電視類型元素,如男女之間的PK、主持人的個性化評論等,同時通過制造各種意見沖突,具備了一個優質電視節目的特色,吸引了人們的眼球,這也是很多人在最初都對該節目抱以很大熱情的原因!暗髞硗耆匝矍驗閷,走上了低俗化的道路,從而突破了社會道德底線,激起了民憤!
“底線”一波又一波地被沖擊,可怕的是許多人在這一波波沖擊中逐漸麻木。
“剛開始聽到馬諾說‘寧在寶馬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車上笑’時,覺得特別震驚,可聽了幾次就覺得習以為常了,因為想想有這樣思想的人在社會中也為數不少,后來又爆出另一人裸照事件,心理上又被沖擊了一回,看似單純的人背后怎么如此齷齪呢,可想了想,也許人家真是另有隱情吧,就這樣慢慢地對這種事情習以為常了。”南京某高校大學生小李從頭到尾關注此類節目,看的時候感覺有趣,但也有一絲憂慮!翱催@個節目,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里面的人物總會給你爆出冷門,不過我真的不知道下一個冷門是什么,還有什么樣的底線可以被突破!
對此觀點,《非誠勿擾》節目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竟理直氣壯:“我們只有這樣做,才能把大家的眼球吸引過來啊,有人看才能有廣告啊,有廣告才能有收益,市場經濟嘛!”
收視率帶來的效益在廣告中有著最為集中的體現。該工作人員透露,因為節目收視率暴漲,該節目的廣告刊例價已上調了4次,不但首播的廣告投放商沒了四折的優惠,連復播的廣告價也上調至跟首播一致。即使這樣,排隊商家照樣絡繹不絕,就算是上重播的廣告,也要提前一個月預訂。
對于媒體的極端逐利行為,不少專家都表示,在激烈的媒體競爭環境中,一些媒體逐漸形成了“一切向錢看”的價值判斷,堅信只有極端化的節目形態才能贏得高收視率和高回報率,就這樣一點一點地突破了社會道德的底線,慢慢地在利益面前逐步迷失了自己。
錯誤的價值觀讓一些觀眾陷入虛假狂歡
盡管《非誠勿擾》以造假和低俗受到廣泛的質疑與批評,但值得反思的一個現象是,不少人在謾罵批評的同時仍然看得津津有味,“不要當真就好了,就是看著玩嘛!边@個看似自相矛盾的現象說明了什么?有人說,“這是一場濃烈的戲,它給人們提供了消費、投射和參與的狂歡!薄@種看戲心態成為人們觀看《非誠勿擾》的一個普遍現象。
回顧《非誠勿擾》播出至今的歷程,該節目掀起的第一個大高潮是馬諾帶來的轟動效應。這位被稱為“史上最牛拜金女”的模特一夜之間因其出格的言論家喻戶曉。真正讓馬諾火的人是誰?僅僅是欄目組的策劃嗎?有人說:“試想,如果沒有人們的關注,馬諾怎么可能一夜之間紅透?”
在一個眼球如此寶貴的時代,人們何以偏偏對馬諾投以如此多的關注?“因為馬諾不僅僅是馬諾,她已經成為某些錯誤思潮的代言人,她說出了一些人想說又不敢說的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會學專家王巖教授尖銳地指出。他認為,當前社會上一些人過分注重金錢的價值和意義,并且把擁有金錢的多少和成功的大小劃上等號,這種浮躁的社會心態催生了《非誠勿擾》的火爆,“征婚男選手總喜歡在資料片中把自己的工資數目、銀行存款等報得清清楚楚,同時還會把有幾套房、是否有房貸、是否有車、什么類型的車都做一個特別的強調,因為在我們社會生活中,這種一切以錢為中心的思想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較為普遍而又錯誤的價值觀念”。
“任何藝術形態都是社會生活的折射。對于《非誠勿擾》,除了批判,我們更需要社會中每一個人都真正靜下心來反思一下這些社會‘病癥’ 所產生的原因以及可能的改良途徑。這可能是社會急劇轉折、社會分配不均、社會階層固化、人格教育缺失的綜合產物,而其中,社會上許多人缺乏一個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則是一個關鍵因素。”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俞香順說。
媒體應積極擔當自己的社會責任
一些媒體長期不良輿論導向在社會中已經引發越來越偏激的行為,道德底線被突破。而道德底線被突破帶來的結果則是一些人社會價值觀念的混亂。
“現在,我們往往很難告訴孩子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因為你會發現,你所批評的東西,有的媒體卻在津津樂道、大肆宣揚。這其中的價值觀讓我們自己都覺得很暈,還怎么教育孩子?”一位家長告訴記者。
面對此次《非誠勿擾》帶來的紛紛擾擾,江蘇省委宣傳部有關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節目之所以有如此的轟動的確有其偏激帶來的效應;而江蘇廣播電視總臺相關領導則表示,這個節目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真實反映青少年的婚戀觀,但在一期期的節目中,由于對當前年輕人,包括征婚的男男女女的心理把握不是很準,因此出現過于庸俗化的傾向,這也是當初始料不及的。
節目有關工作人員私下向記者透露,2010年1月7號的第三期第一個男嘉賓在最后進入男生權力后,問三個女生“以后愿不愿意經常和我一塊騎單車”,馬諾回答“我還是坐在寶馬里面哭吧”。這種想法代表了一大部分年輕人的想法,我們沒有想到她會這樣說,我們也很驚訝。但是我們又覺得她為我們的節目增加了分量,所以我們在后期找嘉賓的時候傾向于找這樣可以制造話題的人。事實上,這確實影響了很多年輕人的審美判斷,在這種大眾傳播場合下,助長了很多年輕人的拜金主義,我們欄目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于很多人反映的嘉賓虛假問題,該欄目主要策劃人說:“為了轟動效應,許多應征嘉賓故意制造虛假信息迎合我們,而我們也沒去認真核實,這樣就出現了很多‘富二代’‘貧二代’”這樣極端身份的人,讓節目有了話題,有了斗爭,但缺少了真實,缺少了生命,我們應該反思!
江蘇教育學院教授管向群分析說:“由于社會正處于轉型期,思想多元化引發的觀念碰撞比較激烈,而引領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在建立之中。越是在這個時候,大眾媒體承擔的責任就越重,不能失去自己的判斷力,不能贏了收視丟了責任!
本報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陸金玉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