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0年6月13日,蘇州市金閶區城西中心小學30多名師生,帶著新鮮的粽葉和可口的米、肉、大紅棗等餡料,及孩子們自編自演的歌舞節目來到該市彩香街道晚晴園老年公寓,邊表演歌舞,邊與老人們一起包粽子,歡度端午節。 中新社發 王建中 攝
中新網6月15日電(蒲波) 今年6月16日,是中國端午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個端午節。或許因此,與端午節相關的粽子、龍舟、慶祝活動等比往年更具規模。要求“取消端午節”的聲音在濃厚的節日氛圍中顯得微乎其微,但除了尊重民眾廣泛熟知的端午習俗之外,民俗專家主張拓展端午節的節日內涵,在“端午”申遺后,還給百姓。
端午節不僅僅是“粽子”與“龍舟”
繼豪華月餅之后,粽子也“穿上黃金甲”,搖身一變,成為節令食品市場上的“貴夫人”。不過,自己動手包的粽子,或者價廉物美的品牌粽子,還是老百姓過端午節最青睞的食品。在湖南岳陽首屆湘鄂“名樓名湖”龍舟爭霸賽上,一個由5.5萬個生粽子組成的小型岳陽樓入選吉尼斯紀錄。
不只是粽子成為端午節創意的載體,龍舟的體積也越來越大。11日上午,一艘長62米的鋼制龍舟在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正式下水。這艘龍舟寬2.4米,型深0.6米,設計吃水0.4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長、乘劃人數最多的龍舟。
可是,端午節不僅僅是“粽子”與“龍舟”。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鄭元者說,端午節還有天中節、衛生節、天醫節、夏節、艾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燈節等稱呼,不同的稱呼既體現了節日習俗重點的古今變化,也體現了端午豐富的節日內涵。
端午節申遺后,應該還給百姓
端午節已經成為一個小長假,放假三天。有選擇以傳統習俗方式過端午節的,也有與父母團圓或者出外旅游的。14日,端午節假期第一天,溫家寶總理先后到北京市兒童福利院、西城區富國里社區、地鐵施工工地,看望孤殘兒童和城市低保戶,了解農貿市場蔬菜供應和價格情況,召開新一代農民工座談會。
表面上看,“端午節經濟”推廣紅紅火火,可實際上,許多人對于過節的印象也不僅僅停留在“吃”和“玩”上。慈孝的意義在放大,呼吁漢服文化,鄰里之間的感情也在加強,端午節的節日內涵在個體的訴求中得到進一步拓展。
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陳勤建說,端午節蘊含著我們的先輩對天、地、人以及身心融和的感悟、調和、調適的精神文脈,它是多元文化時代國家現代化建設重要的精神力量。
中國民俗學會名譽會長烏丙安認為,“端午”申遺只是手段。要把古老傳統的端午節還給老百姓,讓老百姓從中享受尊嚴和幸福。不可把節日辦成商人謀利的手段,更不可讓百姓買票、交錢過節。
民俗專家、河南大學教授高有鵬建議,人們應在保留端午節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增加紀念農民的內容,甚至可考慮稱端午節為“農民節”。他說,端午節最早還包含有對神農氏的紀念,如艾草和雄黃酒的使用,佩帶香囊、取蟾蜍入藥、親近大自然等,都與神農氏有關。而且,端午前后還正是農民收獲小麥的時間。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