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家族60年風雨歲月
顯赫的家世帶給張家人的并非榮華富貴的生活,歷史飄搖中,他們經歷了逃難、隱姓埋名、家族離散、困苦求生,不得不“活在歷史中”的苦澀甘辛,唯有張家人冷暖自知
文|本刊記者 孫曉青
“80年過去了,張氏家族在東北的功和過到底如何,只能用更長遠的歷史去判定它,我是真實地回到原點來尋找我心中的答案,爺爺來不及完成他的夢想,大伯父也不在乎人們對他的評論,只要自己認定方向走下去就有意義。”張閭實感慨地說。
張閭實1962年在澳門出生,1967年隨家人到臺灣生活,爺爺是“東北王”張作霖,其父張學浚是張作霖的第六子,大伯父就是鼎鼎有名的少帥張學良。這樣顯赫的家世帶給他和家人的并不是榮華富貴的生活,在歷史的飄搖中,張閭實從小到大的記憶里布滿了逃難、隱姓埋名、困苦求生、家族離兮等等坎坷經歷,在他看來,這一路成長體會到的是只有張家小孩才能了解的苦澀和彷徨。
近日,張閭實歷經三年考證寫出的《漫漫歸鄉路》在沈陽召開了新書發布會,并在全國公開發行,書中講述了一個張家人親歷的歷史版本,披露了鮮為人知的張氏家族的人生故事。如今,張閭實帶著夫人從臺灣回到沈陽定居,這個仍然操著溫軟臺灣腔的男人打定主意要做一個東北漢子,“張家后人將近80年來沒人回故鄉東北,沈陽這座城市對張家人來說可能有太多的傷痛,但時間的流逝讓我已不再感到哀痛,所以決定將張家的血脈重新帶回沈陽,讓自己真正成為一個沈陽人。”
不準從政的張家人
當45歲的張閭實第一次踏上故鄉沈陽的土地,他激動得哭濕了臉龐,他知道終于到家了。“有多少張家人因為等不及而沒能回來,這心里的期盼與彷徨只有張家的小孩明白,其他人是沒有這么深的感觸的,因為他們不需要活在歷史里。”
在中國近代史中,張學良的一生可謂浸染了濃厚的傳奇性和高度的戲劇性,尤其是其政治生涯中最后的“西安事變”,簡直扭轉了中國歷史。張學良晚年時曾對口述歷史權威唐德剛先生說,“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后就沒有了。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西安事變”后,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了南京,自己則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軟禁人生。
“小時候讀到‘西安事變’時不理解大伯父為什么這么做,后來父親告訴我,是大伯父犧牲了自己救了整個家族。當時的軍統已經掌握了張家所有親屬的資料,而軍統局長戴笠是個冷血的殺人魔鬼,不會輕易放過張家人的。宋美齡當時承諾只要大伯同意一起送蔣介石回南京就保證張家的安全。”在張作霖被日本軍隊炸死后,張家的后人就不再受到庇護,張學良那一輩八個兄弟都各自獨立走上自己的路。雖然張學良用自己后半生的自由換取了整個家族生的希望,但卻沒有改變張家人在歷史漩渦中顛沛流離的命運。
張閭實是在小學二三年級時通過課外讀物才發現了自己的身世。那時他已經跟隨父母從澳門逃難來到臺灣,“在臺灣的新家掛著一幅老照片,照片中一個老人著軍服拿把指揮刀,兩邊站著兩個小孩也著軍服。母親說中間的是爺爺,右邊的是父親,左邊的是五伯父。當時還在想爺爺為什么沒在臺灣。后來念小學時偶然在一本課外讀物上看到了描寫張作霖被日軍炸死的內容,旁邊的人物畫像和家里老照片上的爺爺一模一樣,回家問過長輩才知道原來張作霖就是從未見過的爺爺。”張閭實說。
張家的小孩從小就被教育為人處事、一言一行都要謹小慎微,不能多說話、不能亂問問題,為人要低調。張閭實的父親在香港、澳門的時候甚至隱姓埋名過日子,就是為了遮掩自己的身份。“在臺灣張學良是叛將,他們認為就是因為大伯而失去了中國。所以如果被知道是張家人是非常受歧視和奚落的。”張閭實無奈地說。
在《漫漫歸鄉路》一書中,張閭實總結了張家男人的性格:有話直言,先做再想,一切都以心中的直覺為優先。“就像大伯張學良晚年總結‘西安事變’時只說了一句——從沒后悔過。他沒考慮過個人利益,就是覺得該這么做。”張閭實說,也許正因為這樣的家族性格,加之上一輩政治生涯的傷害讓奶奶壽夫人立下家訓,所有張家男孩子不得參與政治活動,而是做個普通人。現在的張家后人分別從事航天科技、貿易、物流等各行各業,大家生活都很低調,不會提起身世,有些身居海外的張家人也不太愿意讓外人接觸他們。
而身為張家六房,張閭實驕傲地表示,他們從當年艱苦的生活到現在豐衣足食,從來都沒有用過張學良的名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過來的。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