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著作為我們揭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的歷史畫卷,向我們展示了艱難探索的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讓我們體會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偉大智慧。
李瑞環同志是我們黨和國家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的人生經歷就是一個傳奇故事。大家知道,在新中國的歷史上,從一個農民、一個工人,后來成長為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在他之前還沒有過。他是真正從基層一步一步干起來的卓越領導人。幾十年來他始終工作在第一線,積累了卓越的領導智慧、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從學習理論的角度講,他也有許許多多的學習心得和體會,我們從他大量的講話和文稿中都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務實求理》這部著作已經突破了李瑞環同志前兩本著作從哲學角度談問題的特點,所設16個題目的內容涉及到了我們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許多方面,較全面地反映了李瑞環同志在地方和中央工作期間許多重要的思想、重要的觀點以及黨和國家一系列重大決策制定的情況。相當一部分重要文稿和講話都是第一次公開全文發表,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專門走了解密程序。本書成稿之際,編輯組同志請作者確定書名,作者信手寫了“務實求理”四個字。我們理解,“ 務實求理”四個字,既是本書的主要特點,也是作者人生經歷、經驗的主要體會,同時又表明了作者對寫文章的基本要求和對文風的某種希冀或倡導。
《務實求理》一書是從李瑞環同志數百萬字的重要文稿和講話中遴選出來的很少的一部分,但是這不多的117篇重要文稿和講話很好地反映了李瑞環同志對若干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問題的思考,反映了他治國理政的豐富經驗和特點。
《務實求理》體現了李瑞環同志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精神。李瑞環同志不論是在基層領導工作崗位上,還是在黨和國家領導工作崗位上,心中總是裝著人民群眾。即使是現在,每每聆聽他談論天下大事,還是對人民群眾滿懷深情,他心中始終牽掛著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
李瑞環來自基層,始終沒有忘記基層的廣大人民群眾。老百姓感覺李瑞環與他們比較貼近,就是因為他做了大量的實事,為人民辦實事是他的風格。例如他十分關心天津大港油田職工找對象的問題,動員婦聯等組織真正為大齡青年著想,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幫助他們找對象,贏得了石油工人的好評;他大力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美德,倡導尊老敬老和“家和萬事興”。他對許多重大的民生問題都進行過長時間的思考,例如他十分關心城市居民的住房問題,對目前的高房價十分憂慮,他從一開始就不同意提出每家要有一套自有產權的住房,認為這一提法脫離中國實際。那時中國有11億人口,有多少個家庭啊!每一家都要有一套擁有自有產權的住房,第一個解決不了,再一個一定要出問題。政府有責任有義務為老百姓建廉租房。這樣的事例有許多,我覺得從中可以感受到李瑞環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想問題的角度就是不一樣。
《務實求理》體現了李瑞環同志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精神。全書貫穿著的一條主線就是書名所體現的“務實求理”四個字,找問題、想辦法、謀措施、定政策、求結果,都要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檢驗,取得實際效果,這是李瑞環同志工作的最大特點,也是他在任何工作崗位上都能大膽創新、開拓進取,取得顯著成績的重要原因。
《務實求理》體現了李瑞環同志倡導刻苦學習理論、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的精神。作為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對經濟體制改革、政治民主建設、人民政協建設、統一戰線工作、民族宗教工作、宣傳思想工作、民族文化建設等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從《務實求理》一書中看不到八股式的文字,看不到被人們習慣了的理論文章的模樣,但是閱讀他的重要文稿和講話,又深感其理論基礎和理論說服力很強,他把理論的力量寓于平直的語言之中。他主張一句話能說清楚的決不用兩句話,不贊同文章戴帽穿靴。我想這也反映了他個人的特點。
這部著作為我們揭開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的歷史畫卷。《務實求理》一書中的每一篇重要文稿和講話都有深厚的時代背景和針對性,都有一個很重要或者很有意思的歷史故事。它自然形成了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幅歷史畫卷,對許多問題的論述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這部著作向我們展示了艱難探索的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他不斷告誡大家,要防止五種情況迷信,這就是怎樣對待“書本”,怎樣看待文件,怎樣看待經驗,怎樣看待權力,怎樣看待“公認”。我們現在有沒有迷信?我看更多了。當我們真正做工作的時候,如果不與實際結合,如果思想上有很多框框,怎么能搞得好?
這部著作讓我們體會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偉大智慧。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這是前人沒有干過的偉大事業,也是其他國家沒有干過的偉大事業,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也找不到現成的答案,只能是通過中國自己的實踐來探索。 但是一個指導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我想在《務實求理》一書中集中了許多這方面探索的成果和探索的智慧。
賀耀敏(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社長)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