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衛視紛紛上演“相親”大戰,“火”了節目和嘉賓,也惹“火”了公共話題
事件回放
6月1日,上海東方衛視宣布將在每周五推出大型相親節目《百里挑一》,而此前的5月28日,浙江衛視也下了一劑猛藥,連續 13天推出特別版《為愛向前沖》,加上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安徽衛視的《緣來是你》、湖南衛視的《我們約會吧》等,各大衛視的“相親”大戰愈演愈烈。
相親節目為什么這么火?里面隱匿著怎樣的危機?
相親變娛樂,背后有推手
觀眾對相親節目的話題關注,超過了節目本身。這尤其體現在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中。“寧愿在寶馬里哭泣”的女嘉賓馬諾被“相中”選走的那一場,根據央視索福瑞對34個城市的調查數據,當期節目收視率達到了驚人的3.76%。而下“猛藥”之后的《為愛向前沖》,在5月31日也坐上了全國同時段收視第一的交椅,比熱播電視劇《三國》的收視率還高出兩個百分點。
話題引來了觀眾,也引來了爭議。
《非誠勿擾》中,2號女嘉賓朱真芳不屑于跟前來相親的男嘉賓王煜握手,并稱:“我的手只和我男朋友握,別人的話一次20萬。”此言一出便遭到了現場觀眾的非議,她張口閉口的“豪門理論”,也被網友冠以“豪宅女”。
《我們約會吧》中,主持人讓女嘉賓解釋沒看上男嘉賓的原因。女嘉賓說:“聽說他是開火車的,我害怕他出軌!”主持人立即糾正說:“拜托,人家說的是人生像是一列火車!”之后有網友評論: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她故意聽錯,但她在電視上展示的這個邏輯實在很雷人。
在“拜金”、“雷人”之外,嘉賓身份的真實性與動機的純粹性也受到質疑。在天涯、貓撲等論壇上也出現爆料,在節目中宣稱剛過23歲,父母都是商人,自己銀行存款有600萬元,擁有3輛跑車和一家連鎖餐館的“富二代”劉云超,被查證是某藝術院校熱衷選秀的學生。同時,混血女模特那迪“已婚門”,閆鳳嬌浴室不雅照等事件,讓話題炒作的伎倆也更為明顯。
“這類節目現在之所以火,和整個大的社會環境其實是一致的,不光是電視節目,還有影視,以及鋪天蓋地的廣告,樹起各種各樣的偶像,都對青少年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網絡,比如說網絡推手,幾百萬的點擊率,實際上背后有集團在操作。”中國傳媒大學電視文化研究所所長徐舫州說,“現在的相親節目不是為了解決人們的婚戀問題,實際上是娛樂節目、真人秀節目,服務性被淡化了。”
同質化加速節目“死亡”
婚戀節目的風并不是現在才吹起來的。當年電視節目《玫瑰之約》大熱時,跟風的不在少數,曾經一度超過30檔,后來在同質化競爭下漸漸銷聲匿跡。此后的“選秀風”,在克隆《美國偶像》、《英國達人》的模式下也興盛了幾年,但頹勢仍舊不可挽回。而目前國內流行的幾檔相親節目的模式,基本來自英國相親節目《帶我走吧》(《Take Me Out》)。湖南衛視和江蘇衛視,甚至因為“版權糾紛”而鬧到了廣電總局。
復制,跟風,最終死掉,似乎成為了中國內地娛樂節目無一例外的軌跡。未逃出窠臼的此輪相親節目,又能撐多久?
“3年到頭,可能3年都撐不到。”這是徐舫州給出的答案。“包括再早一點的《今晚我們相識》、《非常男女》都是階段性的。所以說,這類節目火,我估計是這一兩年的事,很快就沒了。”
“這種互相的克隆造成中國電視兩個巨大的問題,一是文化品位低下,二是‘大躍進’式的‘一窩蜂’。”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說,“加速成熟有時就是加速死亡,一個東西迅速地脫離原本成長的過程,并不好。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我們原來吃的豬肉,這個豬需要一年才能養成,現在三個月弄的飼料、瘦肉精把它催肥了,大家自然覺得不太好吃了。”
為什么我們創造不出自己的娛樂節目模式?
徐舫州稱,一個全新電視節目的設計比較難,從規則設計到內容打造,需要一定的時間和人力、財力,而在目前收視率為王的環境下,加上地方衛視之間的慘烈競爭,以及一些領導的錯誤認識,缺少細致培養和創造新節目樣式的土壤,“拿來主義”便成了最便捷和最快見效的方式。
收視率與高品質應兼顧
收視率一直被視為跟風炒作類型節目的推手,但地方衛視要生存,廣告商投放廣告又沒有其他的參考指標,這讓業界對收視率既愛又恨。
“高收視率和高品質并不完全矛盾。”徐舫州解釋。美國的探索頻道、英國BBC的紀錄片,都不乏收視率和品質雙高的節目。
“一個是高價值、高品位的節目爭取收視率,一個是高收視率的節目提高它的文化品位,這都需要智慧。”徐舫州說,“你光有高品質,觀眾不愛看那也沒有用,關鍵是怎樣架設起觀眾與節目之間的橋梁。”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資源,比如北京的文化底子比較厚,再比如上海,‘海派文化’是一個完全可以發揚光大的東西,如果地方衛視能找準自己獨有的東西,耐下心思,認真策劃,肯定能產生精品。”徐舫州建議,“對真正有創意的節目,要加大扶持,并在引導中打磨它,不要因為有點小問題把它打死,或者是邊緣化。如果只有挑刺,就沒有人敢創新了。”
衛視“相親”大戰,涉及話題很多,電視臺的“一窩蜂”、“同質化”現象、“收視率”效應,不客氣地說,這些還只是最直觀的問題。當下更重要的是,當“相親”這類原本服務性的節目變身成今日的真人秀娛樂,成為個性張揚、搏位出名的平臺,成了各種價值觀甚至“把無恥當可愛、把隱私當噱頭”這種低俗價值觀放大的公共空間,此種傾向及成因,應該警惕。
本報記者 尹曉宇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