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過隊、當過兵、教過書、從過政、經過商、寫過書、搞收藏……樊建川的經歷在旁人眼中甚是傳奇:他曾官至宜賓市副市長,為了實現收藏理想,毅然下海;他經商所得幾乎全部用于收藏,矢志收藏記錄中國百年的物證,并將藏品分門別類建成博物館——成都建川博物館聚落;他收藏文物800余萬件,其中百余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40年的堅守
有人把收藏作為愛好,有人把收藏作為投資手段,然而樊建川的收藏卻讓人有些費解。
樊建川第一件“藏品”是他上幼兒園時老師的評論。此后,他逐步開始收藏像章、傳單。當兵時,他收藏“文革”物品,后來收藏抗戰文物。當副市長時,他的工資養不起收藏,故而決定辭官經商。1993年下海時,他收藏的文物已達萬件,隨著在地產業上的順利發展,他的藏品涉及的主題越來越多,從“文革”到抗戰,大饑荒、辛亥革命,百年來中國歷史有關的文物皆在他的搜羅之列。2003年,正在生意場上一路順風順水之時,樊建川有了一個瘋狂的想法——要為自己收藏的諸多抗戰文物找一個家。2004年,他傾其資產,在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創建了中國民間最大的私人博物館群——建川博物館聚落,至今總投資愈5億元,幾乎耗盡他下海經商10多年來的全部收益,他甚至賣掉了7000平方米的公司辦公樓。
建館初期,資金、經驗都缺乏,費用比預期增加了兩三倍,花了5個億。由于沒有先例,前后經歷了20多遍審查,但樊建川始終沒有放棄。終于,有關部門開明地讓樊建川揪心的5個館全部開了,特別是祖國大陸第一個國民黨軍隊抗戰館開館,贏得了海內外廣泛贊譽,連戰、馬英九后來都為該館親筆題字。
樊建川表示,當兵的經歷讓他擁有幾個明確的信念:“第一,當兵的人不怕艱苦。第二,當兵的人不留財產。第三個就是有社會的擔當精神。第四點就是當兵的人不怕死。不怕犧牲是很重要的,患得患失的話,這博物館是建不起來的。最后一點就是當兵的人崇尚榮譽。”此前,樊建川不止一次地公開表示,要把博物館留給國家。“要說有利益的話,我就圖個名,圖為國家和民族辦一件實事的名。”或許正是這種軍人性格,使他能夠40年來始終堅守著他的收藏。
藏亦有道
800余萬件除以40年,平均下來,樊建川每天要收集幾百件藏品,他告訴記者,最多的時候,他每天可能要收集上千件藏品。
這么多藏品,樊建川是如何收集到的?他告訴記者,除了多年的堅持,收藏的關鍵還包括收藏方式、收藏定位和逐漸建立起來的關系。“做收藏這么多年肯定會有很多朋友,有這樣一個網絡。比方說,我在上海就有幾個這樣的朋友來為我搜集東西,他們可能平時就是古玩商人或者是一個文物收藏者。和我是幾十年的朋友,知道我的脾氣,我要的是什么東西。我們定期會見面,告訴他們我最近需要的東西,所以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在幫我收。我在每個省都有這樣的組織,這些紐帶可能是商業的,這是我們的主渠道,通過錢來買。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全國建立起一個非常重要的網絡,因為光靠自己去找是不可能的。”樊建川在圈內有不少“線人”。
“還有很多重要的文物是花錢買不到的,是別人捐贈給我們的,比如一些私人物品就得上門問家屬討,讓他們‘同情’你。就是讓他覺得我們的博物館比其他的博物館辦得有意思。一些名人的東西,他可以選擇捐給其他博物館。像黃埔軍校中的唯一的一套課桌課椅和課凳,據我了解,軍博沒有,盧溝橋抗戰紀念館沒有,黃埔博物館也沒有。但在我們這里有,為什么呢?這是黃埔同學會捐給我們的。我們的財力名氣當時都不大,為什么選擇我們呢?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吻合吧,理念、使用價值等,這里都給他們最大化了。如果收藏這些東西是為了炫耀,為了賺錢,可能別人就會對你有所警覺和提防。但一旦理解了我們的理念,他們都會舍得。我們之間形成一個磁場,能達成共識。”
以收藏見證歷史
熟悉樊建川和他的博物館聚落的人都說他是個收藏歷史和回憶的人。在建川博物館聚落門前,一眼就可以看到幾行字:“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這些字概括出了樊建川的收藏主題。他收藏抗戰文物、“文革”文物,還收藏地震文物,他的藏品中有許多和“國恥與國難”相關。
對此,樊建川解釋說:“一個人有自己的記憶才能不斷成長。小時候母親告訴我,鐵燒紅了別摸它,很燙。但我不相信,非要摸,被燙得不得了,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摸了,它就是一種記憶了。有記憶你就會總結教訓,就不會挨打了。”在他看來,抗戰是一塊“鐵”,“文革”是一塊“鐵”,地震也是一塊“鐵”,它們不僅帶來了記憶、教訓,也帶來很多啟示,教會人們如何從歷史走向未來。
2009年,“5·12”汶川地震發生的當天,樊建川就打電話叮囑部下收集地震實物,并以最快速度派出搜集小組前往災區。他本人也匆匆結束在國外的行程,趕回國內親往一線指揮救災和搜集工作。地震發生僅一個月,他就推出了汶川大地震特展,免費向公眾開放。隨后又決定斥巨資興建地震實物博物館。
“僅在上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四川就發生過兩次7.8級以上的地震,遺憾的是幾乎沒留下實物。32年前發生的舉世震驚的唐山地震,目前所存實物亦非常稀少。災難既是悲劇,也是體現人性光輝的特殊舞臺,是值得人類銘記和珍藏的歷史。”在樊建川看來,國家的光榮可以讓13億人中的每一個人去分享;而國恥、國難同樣也需要每個人都承擔。
樊建川將他的博物館定義為“聚落”,因為他理想中的博物館更像是一個超市:以中國“文革”、抗戰、民俗和地震四大主題裂變為30個分館,目前已經開館15個。樊建川表示將來要開50個館,“因為,這100年,我們經歷了太多;我希望建川博物館成為一個跟著時代走的博物館,而不是一個凝固的博物館”。
本報記者 蔡 萌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