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6日電(馬學玲)第九屆“網上看河南”南線采風團26日上午探訪龍門石窟。記者在現場看到,石窟內較多雕像遭破壞,有的雕刻失去頭部,有的失去比如手臂等身體其他部分。據悉,在迄今為至的一千四百多年里,龍門石窟曾遭受到自然風化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陽市城南6公里處的伊闕峽谷間。由于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天子”,故又稱“龍門”。龍門自古為險要關隘,交通要沖,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山青水秀,環境清幽,氣候宜人,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優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擇此而建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從而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長期以來,面對難以避免的自然風化,以及一些人為破壞,如何更好的保護并利用起來,無疑成為龍門石窟所面臨的難題。所幸的是,而今的龍門石窟受到的人為破壞逐漸減少——毫無疑問,時下,如何更好的應對自然風化,則成為龍門石窟面臨的現實難題。
參與互動(0) | 【編輯:馬學玲】 |
相關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