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南澳Ⅰ號”打撈現(xiàn)場,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陳華莎對出水文物進行了初步的解讀。對其中一個青花瓷盤她解釋說,這個出自漳州平和窯,初步鑒定為明晚期生產。相比景德鎮(zhèn)瓷器,漳州平和窯的瓷器胎體稍厚,看起來沒有那么精細,由于系民窯生產,出口到東南亞或日本也是供大眾使用,繪畫多為人物、瑞獸、花草等,風格上隨意灑脫,自由奔放。對于此前頗受關注的醬釉龍紋罐,此前有人指出民窯不能生產帶有龍等紋飾的器物,她指出,到明晚期,這一規(guī)定已不那么嚴格,龍的形狀出現(xiàn)在民窯的產品上不足為奇。她還稱,在東南亞,這種龍紋罐是財富的象征,誰家擁有的多表示誰家富有。既如此,古沉船上已發(fā)掘出了不少這樣的龍紋罐,是否意味著這是一艘駛往東南亞貿易的貨船呢?但對此船來自哪里去往何方,專家并無推定。
“南澳Ⅰ號”古沉船是一艘以瓷器為主的貿易船,這是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但沉船中屢屢出水的鐵、銅等金屬器物或原料一直讓人們迷惑不解,還有圓柱體的疑似鐵炮更是讓人們充滿聯(lián)想,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介紹說,古代走私的概念不能用現(xiàn)代海關的概念來套用,在明代,鐵銅等都是禁止出口的物品,但當時關于海上貿易的一些制度,很長時間如同“一紙空文”,雖然有這樣的禁令,但夾帶違禁品的情況經常發(fā)生。另外也有可能是出于貨船配重的需要,但這還要看最終這些出水金屬器有多大的量才好下判斷。他還指出,古代商船往往配備防御性的武器,不能就此認定它是戰(zhàn)船。
(記者 吳緒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