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建言:依托民族文化才能實現電影大發展
在中國電影進入黃金機遇期之時,在中國電影票房今年有突破百億之勢時,中國電影人如何實現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跨越式發展,沒有點前瞻性的眼光是不行的。日前,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的“借鑒 探索 飛躍——21世紀第一個10年電影發展嬗變分析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中國電影人要居安思危,解決好中國電影在高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才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近年來,國家把院線建設納入基層文化建設中,并對院線建設的投融資政策進一步放開,銀幕數已經突破4000塊。據中國電影研究中心主任饒曙光介紹說,電影院今年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建設用地獲得審批,大大降低影院的建設成本,在3年內,中國的銀幕數有望達到1萬塊。中小城市一旦增加多廳影院,這部分影院就會直接接入主流院線。影院的硬件已經得到了解決。“那么,與電影市場體系建設相當的電影文化體系建設能不能跟得上呢?這些銀幕會不會為國外電影‘打工’呢?”饒曙光對軟實力是否跟得上硬件的擔憂代表了很多人的心聲,銀幕數的膨脹必然帶來對優質電影需求的急劇增加,但如果國內優質電影數量不能滿足影院的需求,影院靠放映外國電影賺錢也就在所難免了。
影視理論家黃會林教授在地緣政治概念第三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電影文化要成為世界第三極的設想。她認為,所謂第三極,一定要有別于第一極歐洲文化和第二極美國文化,中國電影要用獨立的表達方式發出獨立的聲音。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談到去年的大片《赤壁》在北美市場票房的慘淡時說,這部電影在北美只收獲了56萬美元票房,而且為了達到北美片商的要求,做了不少修改和剪輯,該片在制作伊始也把目標市場定在北美,在故事情節、演員選擇上都做出了迎合北美觀眾的考慮。可以看出一心想走好萊塢之路,卻敗走麥城,無助于國產電影國際文化傳播力的增強。不具有國際文化傳播力,中國電影就談不上實現強國夢。“這是個紅燈信號,足以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黃式憲說,在去年到今年的賀歲季上,《2012》和《阿凡達》貢獻的高達21億票房可能會打破7年以來,國產影片年票房一直超過進口影片年票房的紀錄。這些都說明了我們的電影產業還很脆弱。
大片成為電影產業中的重要一部分,去年的《十月圍城》《建國大業》等都獲得不錯的票房和口碑,然而票房過億的影片中也不乏文化負載越來越輕薄之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提醒,在電影高速發展的時期里,要注意市場利益原則對電影藝術正反面的影響。雖然大片從出現開始就伴隨著批評之聲,但毋庸置疑目前大片已經占了主導位置,電影人要在工業守則與藝術規律之間找到和諧。根據饒曙光在研討會上提出的數字,現在的電影觀眾日趨低齡化,平均年齡在21歲以下。黃式憲說,我們的電影要給青少年們是“朱”還是“墨”的影響呢?電影不能為了一時的功利性,而讓自己的文化品位沉落。電影寫俗人俗事不是不可以,而是主體要有審美批判意識,不能把惡俗作為把玩的對象。小片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它們在大片的擠壓下,被迫向商業靠攏,山寨化的色彩非常明顯。
主流大片未來應該如何發展?饒曙光在對近年來的主流大片進行研究后提出:國家主流電影和主流商業電影正在糅合成一種適合中國的主流電影。例如《十月圍城》作為一部動作影片,借鑒了國家主流電影的經驗,融入了紅色電影的基因,把國家大義作為敘事的基點;《風聲》作為一部國家主流電影融入了諜戰戲的類型元素。當然,因為中國不具備類型片生產的機制,因而創作者要在借鑒本土電影經驗、研究本土觀眾興趣的基礎上,吸收外國類型片的成功經驗。他說:“《非誠勿擾》的喜劇性不如馮小剛的前幾部戲,為何票房卻有突出表現?《畫皮》這樣一個鬼怪片為何能引起那么多觀眾的關注?我想,這與這兩部電影加入了倫理片的元素有關。要知道,倫理片一直是中國最賣座的影片類型。”正如黃會林提出成為世界電影第三極時說的那樣,中國電影人要有文化的自信,以本民族文化傳統為依托,表達獨特的人文關懷和文化思考,才能在培養自己的電影大師的基礎上,登頂第三極。
作者:吳月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