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沖冠一怒”暴露了啥?
“在公司,周圍的人天天都說好話,我今天就想聽‘壞話’和真話。我永遠感謝讓我經受磨難的人和給我批評的人!11日,在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研討會上,作為出品人兼導演的趙本山開宗明義。不成想,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真說出“壞話”時,趙本山竟“沖冠一怒”,座談現場氣氛異常尷尬。(4月12日《北京日報》)
趙本山說:“現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我們本山傳媒集團如何做大,前方的路如何走,很希望專家提出意見,同時給出批評和提醒,多批評、少夸獎!我這個人抵抗力很強,非常能接受批評!
在趙本山的“鼓勵”下,曾慶瑞教授開篇便拋開客套話,直接為趙本山開起了“苦口的良藥他認為,《鄉村愛情故事》展現了農民生活的很多場景、片斷,但缺乏“歷史進程中本質的真實”,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扁平化、不夠典型,沒有時代背景下共同群體的特征。
說起來,曾慶瑞教授有點太天真了,天真到輕而易舉就上了趙本山的“圈套”,自己一片好心被人家當成了“驢肝肺”,給人家建言獻策卻遭遇人家暴跳如雷,惡語反擊,真實始料不及。
不知何時開始,講真話成為傻子的代名詞,而大話、假話、空話,尤其是忽悠的話,越來越成為“香餑餑”。而且很多人因此受益匪淺,收獲多多,因此也就樂此不疲。由此生發開來,領導暈暈乎乎,屬下忽忽悠悠,相得益彰,皆大歡喜;而說真話者見此狀況,雖然憤怒不已,但也無可奈何,久而久之也就沉默不語,甚至“好漢不吃眼前虧”,也亦步亦趨,隨波逐流,加入到忽忽悠悠的行列,真話沒了市場,假話大行其道。
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假話害人,但很中聽;也知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但是人的本性好像就喜歡聽好聽的話。當然,好聽的話不一定是假話,比如拜年的話;難聽的話也不一定是真話,比如無理取鬧的話。
真話和假話,大家都有分辨力,即使不會腦筋急轉彎,但多想一會,總會有所感悟,明白真相,這不是難事。難的是都憋在心里,各揣心腹事,甚至是笑里藏刀,尤其是某些領導,表面真誠納諫,一旦聽到違背自己意志的不同聲音,總會不舒服,變著法的給提意見者“穿小鞋”。久而久之,大家也只能投其所好,一片鶯歌燕舞了。與此同時,某些領導距離倒臺也就不遠了。就像溫水煮青蛙,暈暈乎乎就死去了。
“小品王”趙本山先生紅得發紫,大家有目共睹。但是虎年春晚之后,一個《捐助》惹得充眾人聲討,謾罵一片。趙本山頭上的光環不再耀眼,人們心中的“小品王”地位一落千丈,這是趙本山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還好,面對大家的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與謾罵,趙本山不愧為大腕,從容面對,盡顯大師風范。尤其是在元宵晚會上低調領獎,也表明了趙本山的一種冷靜。
然而,本次因為聽到“壞話”就“沖冠一怒”的舉動來看,趙本山的大家風范原來是裝模作樣,趙本山的狐貍尾巴終于露出來了。也難怪趙本山“怒發沖冠”,人們在熱評《鄉村愛情故事》的時候,趙本山本來想通過研討會使其錦上添花,沒想到教授大人卻反其道而行之,把“壞話”說了出來,換了誰都不會舒服,何況是大名鼎鼎的“小品王”趙本山呢。
本來,趙本山懇請大家“多批評、少夸獎!”而且還說“我這個人抵抗力很強,非常能接受批評! 聽來誠心可鑒,可事實卻并非如此,而且反差強烈。就連起碼的抗批評的能力都沒有。為什么會這樣?很簡單,曾慶瑞教授說的一針見血:“本山先生被收視率帶來的鮮花、掌聲給弄迷糊了,被某些不負責任的言論、沒有原則的吹捧給誤導了。 ”
其實,不僅僅因為此,趙本山早就被大家捧得找不到北了,好話聽的太多了,膨脹了,自高自大了,聽不進去“壞話”了,暈暈乎乎就瘸了。小品里他把范偉忽悠瘸了,現實中大家把他忽悠瘸了。戲里戲外,做人的差距咋這么大呢?!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電視劇也不能例外,優缺點都有,揚長避短,揚長補短,才能不斷完美。
趙本山“沖冠一怒”暴露的是傲慢,是膨脹。
余昌軍
(轉載此文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