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用自己的心去品味沈浩當初在小崗村的生活和感受。”扮演沈浩的楊立新對記者說,其時他身著棕色上衣,穿著有很多淤泥的皮鞋,坐在農家小院臨時搭置的帳篷里。電影《沈浩日記》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已故黨委書記沈浩為原型,正在安徽鳳陽緊張拍攝。本報記者前日深入片場探班,與劇組暢談拍攝工作。
拍攝場地是在小崗村的一個鄰村里,村中只有泥濘的小路。當天正下著小雨,但拍攝并沒有停歇。在一場戲中,楊立新飾演的沈浩在村中進行一些改革,引起村民的不滿,于是被村民毆打。楊立新臉上涂抹油彩,化妝出受傷的效果。徐帆在片中出演沈浩的妻子,從丈夫的來電中聽出了端倪,于是決定帶著女兒從合肥來看沈浩。沈浩為了不讓女兒看出破綻而帶她去看豬圈。演戲間隙,楊立新開玩笑地和記者說:“我眼角和嘴角都掛彩了!”他邊走邊和工作人員商量事情,看上去和普通農民沒什么差別。
徐帆在當日下午的一場戲并不復雜,就是把桌子和床收拾干凈,之后翻了翻沈浩的日記。她穿著粉紅色的外衣,提著手包,很利落地把包放在桌子上,收拾桌子、衣服,一系列的動作都順利完成。滿臉嚴肅的導演陳國星在監視棚里看著現場傳回的畫面。“好,過了,再保一條!”他拿著揚聲器喊道,之后繼續盯著監視器,眼睛一動不動,直到徐帆把最后一個拉鏈的動作做完。
當日天氣多變,零星小雨不斷,但劇組成員做好了充分準備,高架雨傘、雨衣、雨靴以及應急帳篷隨時供劇組人員使用。制片人告訴記者,每一天他們都備有兩套晴天和雨天拍攝方案,以應對天氣變化。但拍攝環境顯得相當艱苦,地上積水越來越多。臨時借用的農家小院,滿地都是泥濘,工作人員只能拿來稻草鋪在地上,防止過往人員滑倒。天氣仍有點寒冷,但劇組唯一的熱源,只是一個小太陽發熱器。對所有的不便,劇組工作人員說:“關鍵是要把電影拍好,那一切都值了!”
當地農民對劇組的到來表示歡迎,并提供了大量幫助。劇組剛到村里時,組織了一次捐款。沈浩生前好友、小崗村副書記張秀華告訴記者,捐款一共分成五份,兩份給沈浩生前曾經關照過的兩個孩子,另外三份給了當地的低保戶。“這件事情讓大家很感動,我當天就照了很多張現場的相片。”
作為向黨89歲生日的獻禮片,《沈浩日記》通過沈浩一生感人至深的事跡歌頌新時期廣大基層黨員干部的奉獻精神。影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安徽省委宣傳部共同策劃監制,將分別在北京、安徽兩地拍攝,劇組結束安徽部分戲份后,將轉移至北京拍攝及后期制作。該片預計今年7月上映。
主創感言
-楊立新:沈浩是真正的公仆
在拍戲的間隙,記者采訪了還沒卸妝的楊立新,他穿著棕色外衣,一副農村村支書的標準打扮。“沈浩是真正的共產黨員,是真正的公仆。我曾看到的公仆大部分是坐汽車的,而這個公仆卻會被老百姓打的。為什么被老百姓打呢?因為他把自己的定位放得很低,擺到和老百姓一樣的位置。老百姓在改革中利益會有沖突,不滿意的時候就動起手來。”
楊立新還講述了沈浩最令他感動的小事。“他曾提出要到每家吃一頓飯。大家看到了,這個地方沒有基本衛生保障,他原是省財政廳的干部,做村支書后到了百姓家里,坐在那里就開始吃。這一點是很讓我感動的,所以我會用自己的心去品味沈浩當初在小崗村的生活和感受。”
戲份不多的徐帆則笑稱,“我真沒什么可說的,這不是拍‘沈浩老婆的日記’,主角不是我。”為了讓楊立新更容易進入角色表演,徐帆在排練時不僅親自對臺詞,甚至連站立的位置都要討論一番。“其實我們倆很默契,有時候半年不打電話,但一旦打電話了,就像昨天剛聯系一樣親。”徐帆還坦言,這部戲她不會苛求演技,以免過于做作,“就去演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就好了!”
-陳國星:側重挖掘沈浩內心世界
導演陳國星曾執導《橫空出世》、《孔繁森》等影片,現場的他看上去為操心拍攝而瘦了一圈。記者到達片場時,恰好趕上布置場景。陳國星親自到現場指揮,讓工作人員把桌子上的道具擺放好。“最上面放《安徽日報》,《參考消息》可以往下放。”而在沈浩的床下,擺著那雙走遍百家的雨靴,上面還有不少的泥土。就連劇中沈浩妻子翻看的日記本,也是讓人重新抄寫了一遍—整整一本,而不是鏡頭前的那幾頁。制片人張旸說,陳導的要求很高,不僅是道具,還有光線和聲音,也極力追求完美。
陳國星坦陳,這幾年的英模片質量參差不齊,想拍好《沈浩日記》頗有難度。“沈浩這個人物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不是最好的電影素材,我們要超越以往的英模片,難度很大。”他說,影片將抓住一條核心主線,就是沈浩如何走進農民的心靈的,一個城市人如何去農村實現夢想。“跟以往的英模片相比,這部影片更側重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還會關注沈浩的家庭戲。”(實習生李祥 記者周南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