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的《老大的幸福》在并不怎么幸福中收尾。也許逆境中的“精神自娛”對健康有益,但長期在困境中的人們習慣甚至沉醉于這種心理調節,是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呢?
范偉的《老大的幸福》在并不怎么幸福中收尾,劉佩琦又在熒屏上給我們帶來了他的《幸福》,一如既往是那種辛酸中帶著溫馨式的感人,盡管有點煽情的嫌疑,但足以給如今充斥著傳奇間諜和百戰英雄的熒屏帶來一點新鮮的空氣。而由這些生活劇帶來的那個問題也是歷久彌新——幸福是什么?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類似的作品從《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到《閑人馬大姐》,電視機前的普通人總希望有這么個幸福的人,帶著我們滿大街找幸福,“老大”們出現得很是時候。
進入2010年,從《鄉村愛情故事》到《老大的幸福》到最新播出的《幸福》,生活劇的火爆有點出人意料,但也反映了當今社會人們最本真的訴求,在浮躁、欲望、謊言、物質充斥的當今社會,人們很難尋找到最初的“幸福”,而什么是幸福、幸福究竟在哪里、如何把握幸福,已成為目前大眾所關切的話題。“什么才是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是我們要尋找的答案,而大多數生活劇告訴我們的其實就是“幸福”就在身邊。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不是“老大”。壓力太大,欲望太多,我們為了金錢勞累奔波、為職位處心積慮、為房子糾結不已,在物欲橫流的都市里一路狂奔,我們忽略了親情,傷害了愛情,遺忘了友情。所以,我們不幸福。
但“老大”的幸福似乎離我們更遙遠,“老大”常年習慣于這種精神的自娛,并且沉醉其中,一味地無償付出,卻沒有任何回報,劇情的鋪排很殘酷,最終的結局讓很多人詫異,奮斗的老二破產了;老三掙扎于官場的斗爭;老四拼命工作連個當房奴的資格都沒有;老五追求自立,最終卻把自己吃飯的家伙——鋼琴都拿去抵債。導演和劇作是想表現現實社會的殘酷,還是想教會我們沉浸于“調一調”的精神自娛?逆境中的心理調節對人的健康有益,也是個體能夠適應千變萬化社會的一種正常免疫,但是,長期在困境中的人們,習慣于甚至是沉醉于這種心理調節就是一種病態了。阿Q在社會底層的怡然、得意是不是一種真正的幸福呢?幸福離我們其實真的很遙遠……
趙曉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