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歷史劇,人們總要先搞清楚是正劇還是戲說。如果是正劇,那要當做教科書一板一眼地學習,而戲說,潛臺詞像是胡編的,總歸不太嚴肅。可是并非所有歷史劇都能給個清晰的定位,遇到這種情況可麻煩了,播出之前,創作者為了給觀眾一個交代,往往搞出些新名堂來。北京衛視正在播出的這部《蒼穹之昴》,制片方說是“傳奇歷史劇”,演員說是“另類歷史劇”,因為里面還有“穿越”和“魔幻”,導演解釋這是“嚴肅的戲說”。倒把觀眾搞糊涂了。
《蒼穹之昴》究竟有多另類?看了之后,你會發現它確實和以往的很多歷史劇不太一樣,介于正劇和戲說之間。
慈禧、光緒、珍妃、榮祿這些是歷史人物,而張夫人、梁文秀、春兒,這幾個主角都是虛構出來的,甲午海戰、百日維新的大事件是實的,宮里宮外發生的事都是編的,這虛虛實實穿插在一起,竟讓人覺得非常可信。比如有段情節特別像武俠小說,很好玩,春兒進宮當太監前先由張夫人引薦到宮外一處老太監群居的地方學本事。這地方看起來像個乞丐窩,實際藏龍臥虎,同治年間因觸犯宮規被問斬了的大太監安德海被慈禧暗中救下,化名老德子茍活在這里,還有昔日南府戲班慈禧面前的大紅人,京劇名伶黑牡丹。春兒機緣巧合地得到這兩位高師指點,一進宮很快被慈禧寵信,跟他說些體己話,也因為這層關系,春兒眼中的慈禧是個愛漂亮、愛笑、愛玩,又挺和善的老太太,這是合情合理的。既非給慈禧翻案,又展示出了慈禧的多面性,因生動而可信。
如果因為虛構就把《蒼穹之昴》歸為戲說,其實不盡然。
恰恰因為這幾個虛構人物,電視劇對歷史的解讀并沒有停留在表面的熱鬧上,而能比很多歷史正劇都更深入,視角也更開闊。比如演百日維新的失敗,有這么一場戲。光緒在維新派的輔佐下積極變法,一天下了十一道諭旨,軍機處的大臣們看得應接不暇,就調侃說,“光發諭旨有用嗎?倘若今天發下去明天就能實現,這世上就用不著為政之道這套大學問了。”主張維新的大臣梁文秀去勸諫光緒“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朝令夕改,貪功冒進,快刀斬亂麻只能加速失敗,結果被光緒趕了出來。事后,光緒跟太監說,自己也明白這些道理,但又拿不出解決辦法,只能更加激進。此時的慈禧放權給光緒,就是等著徹底搞砸后再回來名正言順地收拾殘局。慈禧老到的政治手腕,光緒稚嫩的理想主義,維新黨不成熟的革命熱情,共同推動了百日維新的失敗。梁文秀是虛構出來的,他的眼界超越了康有為和梁啟超,超越了時代,他的觀點顯然是現代人重新回顧歷史所看到的成敗與因果關系。所以,歷史劇里的虛構并不一定就是不嚴肅,不認真的。
近幾年,歷史劇減產,一方面與政策有關,一方面也反映了觀眾的收視疲憊。尤其歷史正劇,進入一種模式,社論式的宣講治國之道,加上陰謀論下的官場、宮廷權斗,如果去掉畫面,光聽臺詞,都像在喊一樣的口號。更可悲的是,還常常表現出對圣主明君的稱頌,這種稱頌是省略歷史大環境的,好像引導觀眾相信,國家的興衰仰賴君主一人。情節模式化后,歷史劇的創作重點偏向了考據,片尾的專家顧問名單一大串,從站到坐,說話的口氣,都要模仿古代不走樣,可結果還是免不了爭議不斷,有時甚至掀起兩派專家的學術之爭。
事實上,一部歷史劇再精確也代替不了歷史書,讀史書也不應局限了現代人的思考。《蒼穹之昴》里有段情節講梁文秀進宮給慈禧和皇后講史,慈禧夸他淵博,故事也講得吸引人。梁文秀就說,他小時候也頑皮不愛學習,總去茶館聽說書,聽得入迷了就想知道說書人講得到底是不是真事,于是到史書里去找答案。其實,歷史劇就相當于說書人而不是教科書,管他正劇、戲說,另類、嚴肅,想了解歷史的觀眾還是親自翻書找答案才好。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