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的統計
強震與 “拉馬德雷”冷、暖位相存在對應規律
遼寧日報:這其中有沒有什么規律可循?就是海水怎樣運動,或者何時發生變化能引起地震,特別是強震?
楊學祥:我們先看一組統計數據,1889年以來,全球大于等于8.5級的地震共22次。其中在1889-1924年發生6次(國外數據是 4次),在1925-1945年發生1次,在1946-1977年發生11次 (國外數據是7次),在1978-2000年發生0次,在 2000-2010年已發生4次。具體的地震名稱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遼寧日報:這個時間段的劃分和統計有何意義呢?
楊學祥:剛才講了,海水的溫度變化是關鍵,那么,其最主要的影響來自于太平洋上空的一種高空氣壓流,稱為“拉馬德雷”,在氣象和海洋學上被稱為 “太平洋十年濤動”,并分別以“暖位相”和“冷位相”兩種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現,每種形式持續20年至30年。“暖位相”時,北美大陸附近海面的水溫就會異常升高,同時太平洋高空氣流由美洲和亞洲兩大陸向太平洋中央移動,低空氣流向大陸移動,在它的推動下,中太平洋海面降低。當“冷位相”出現時,情況正好相反。這樣,中太平洋海面反復升降,從而導致地殼蹺蹺板運動,引發強烈的地震活動。1889-1924年和1947-1976年是冷位相時期,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是暖位相時期。2000年地球再次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根據前一次“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特大地震發生特征,2010年及其前一年、2014年(可能是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是拉尼娜年)、2018年(可能是厄爾尼諾年)及其前一年(可能是拉尼娜年)爆發特大強震的可能性大。
遼寧日報:我聽明白了,主要是海水的激烈流動和升降惹的禍。那氣候變暖導致的冰川融化也會使海水增加,近幾年的強震和這個有沒有關系?
楊學祥:有很大關系。從大的時間跨度講,地球氣候是冰期和間冰期反復交替,形成冷暖交替,而冷暖變化導致冰川或增加或融化,這一變化就使得海水增減、地殼均衡遭到破壞,形成地震和火山的周期活動。
從近百年來看,由氣候變化引起的海平面變化是環太平洋強震集中發生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另一個原因。剛才說了,在 1977-1999年“拉馬德雷”暖位相時期連續22年沒有發生8.5級以上強震,全球氣候在這一時期也是迅速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增加了 5厘米至10厘米厚的海水層,水多了就重,對下面洋殼的壓力就要增加。在暖位相末期,就是2000年左右,達到最大值,壓得洋殼不得不破裂下降,更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洋殼下降過程中受到地緣陸殼的強烈擠壓,于是俯沖到陸殼下面,這一過程就可能引發一系列強震,所以地震多集中在陸海邊緣,危及沿海城鄉的安全。反之,當海平面下降時,洋殼壓力減少,上升擴張,次強地震就發生在大洋中脊,對人類幾乎就沒有威脅。
分析與結論
2000年開始地球進入了“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強震爆發時期
遼寧日報:那些不是發生在環太平洋的地震,比如內陸的汶川地震、新疆等地的地震,它們的地質變化、板塊運動和海水、潮汐及氣候等有關系嗎?
楊學祥:在所謂的“內陸”,也有地震帶分布,比如我國西北、西南地區,它們在歐亞地震帶上。其實,印度洋向北擴張推動印度大陸向北運動,與歐亞大陸相撞形成了喜馬拉雅造山帶和青藏高原。該地區的地震也和印度洋的海平面變化 (特別是潮汐的南北震蕩)有關。地震和氣候是相互作用的: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導致洋殼下降并伴隨地震火山活動,深海地震將海底冷水翻上表面,導致氣候變冷。這就是郭增建先生的 “深海巨震降溫說 ”。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1級地震海嘯后,全球嚴重低溫冷害事件頻發就是證據。
遼寧日報:“冷、暖位相”的理論能與人類歷史的所有大地震的發生相吻合嗎?您對未來爆發強震的預測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的嗎?它的意義是什么呢,是否說明地震進入了高發期?
楊學祥:人類用現代科學的手段全面、準確地對地震進行監控、記錄和研究只有百余年的歷史,古代雖然也有地震記載,但既不全面也不準確,比如震級,特別是從全球范圍研究來說;而且,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在近百年內有相似性,所以,以百余年的地震資料來分析是現實的,也是科學可信的。同時進行的還有地球動力研究方面的物理與數學的計算研究。規律表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是全球強震的集中爆發時期和低溫期。 2000年進入了 “拉馬德雷” 冷位相時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強震爆發時期和低溫期。這個學術觀點不斷得到國際科學界最新研究結果的支持。 2010年初的低溫暴雪、智利強震也是證據。
遼寧日報:哪些地區有可能發生這樣的強震能預測出來嗎?
楊學祥:這個結論還屬于長(中)期趨勢分析。至于地區,很多國家的地震研究者給出了自己意見,我們通過綜合研究,在2007年曾列出8個地區,大致為北美西海岸、日本列島、海灣地區、土耳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和南美西海岸一帶,這其中約有一半可能會發生強震。這些地區也是國內外科學家研究、觀測和預測的重點。另外,美國阿拉斯加、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和中國西部也是地震高發區域。這提醒我們要增強抗震防災意識。
當然,地震研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領域,對其研究還遠沒有達到可以準確預測的程度,雖然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結果,但對于物理機制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地殼內巨大能量的突然釋放不是無緣無故的,它一定受到了來自地球內部或內外部的某種或某幾種力量的影響,能否引發地震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外,還要取決于其他因素,如地質構造帶的分布、地殼擠壓褶皺的積累程度等。只有多學科的互相滲透,進行多因子的綜合考慮,才有利于地震的研究和預測效果的提高。
本報記者 劉洪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