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正逢我國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代表委員們親歷了知識產權助力中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回升,更為深刻地領悟到知識產權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關鍵作用。與此同時,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版權意識在人們心目中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代表委員們帶著與著作權相關的建議提案,希圖通過立法等形式進一步加強我國的著作權保護。
眼下正在召開的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不少政協委員自身即為版權的創作者,他們從自身感受出發,通過提案發出來自行業心底的呼聲。
提案反映 最現實緊迫的需求
今年兩會期間,10余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遞交提案,建議修改《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希望通過建立延伸集體管理制度,解決網絡傳播中的著作權保護難題。該提案獲得了知名作家陳建功、馮驥才、王安憶、梁曉聲等數十位全國政協委員的聯合簽名。作為主提案人,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張抗抗在作客人民網時提到,所謂延伸集體管理,是指集體管理組織,代為權利人行使作品被盜版侵權的維權權利。之所以強調“延伸”二字,是因為集體管理組織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的會員維權,還可以代表非會員維權,而非會員事后可以不同意集體管理組織的授權。
這份名為《關于完善著作權立法,加快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建設和發展的提案》,從進一步完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訴訟權利主體資格、完善“廣播權”的法律規定、建立“延伸集體管理”制度、延長攝影作品的保護期、增加視覺藝術作品的追續權等5個方面對《條例》提出了修改建議。
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曾評價,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和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等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相繼建立并積極開展工作,標志著我國著作權保護和著作權社會管理水平已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針對張抗抗這份提案,中國文著協常務副總干事張洪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通過相關集體管理組織和權利人的親身實踐,對現有《條例》提出的改進意見,將有助于我國著作權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便于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為著作權人推廣作品、提高作品傳播效率、維護著作權人合法權利、降低交易成本和維權成本,從而進一步繁榮文化創意產業。
“提案中反映的都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最現實和緊迫的問題。”張洪波舉例說,現有《條例》中規定的法定許可稿酬收轉,對于保護作者合法權益,化解報刊社、出版社的法律風險,促進優秀作品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作者的“法定許可”獲酬權缺乏法律制度的最終救濟保障,將導致作者合法權益的實現大打折扣。如果增加“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就使用者拒不支付前款規定的‘法定許可’著作權使用費的行為,向法院提起訴訟、申請強制執行、申請行政處罰等”這一條款,作者維權就會方便得多。此外,關于延長攝影作品保護期的建議,也是集納了石少華、吳印咸、侯波、徐肖冰、呂厚民、邵華等一大批國寶級攝影家的意見。而關于增加視覺藝術作品的追續權問題,是出于使中國藝術家的著作權在海外得到有效保護的考慮。他告訴記者:“世界上五大拍賣公司每年在世界各地拍賣的視覺藝術作品中有數量眾多的中國藝術家作品。法國視覺藝術集體管理協會等集體管理組織曾表示,由于中國《著作權法》中沒有追續權的規定,因此無法為中國藝術家收取國外的版稅。”
呼喚相關國家標準出臺
表演藝術以口口相傳為特點,圖書、音像作品以購買傳看為基礎,但隨著現代技術的變革,尤其是網絡時代的到來,這種方式已徹底改變。如何在擴大傳統藝術影響力的基礎上保障創作者的收益成為新的難題。
在3月3日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中國曲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姜昆的提案就是圍繞“維權”問題。在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時,姜昆表示,目前曲藝版權保護現狀存在曲藝作品使用量大,使用形式多樣,因而侵權現象比較普遍的情況。另外,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行業制度尚不健全,尤其是細致明確的法律法規有待設立。他認為,曲藝工作者和曲藝作品使用者版權意識不強,也普遍造成了有意或無意的侵權現象。曲藝作品往往存在多個權利人,認定上的困難也是造成曲藝作品侵權的客觀原因。
在他的提案中提到,一件藝術作品能被更多的人使用,能更廣泛地傳播靠的是藝術作品的質量,藝術水準較高的作品其價值自然就高。重視版權可以有效地保護創作者的智力勞動,激發其創作熱情,促進高水準藝術作品的產生,從而使整個藝術生產實現良性循環。 關于如何維護曲藝版權,姜昆認為:第一,盡快成立在國家注冊的曲藝版權保護的專門組織。第二,制定曲藝作品出版、改編、首播、重復播出的收費標準。第三,將和國內外廣播、電視媒體簽訂合同,制定關于曲藝版權保護的具體措施。第四,將與各地區的版權保護組織取得聯系,聘請專人進行監督,從而維護曲藝家權益。第五,還應做好體制外曲藝從業人員、曲藝老藝人,以及已故的曲藝家版權的維護工作。
據了解,中國文聯已成立曲藝家協會權益保障工作委員會,該委員會獲得了百余名表演藝術家和曲藝作者的授權,并委托中國曲協代為進行著作權管理。
與文學、音樂、攝影等藝術形式相比,近年來曲藝界版權意識也在逐步增強,但曲藝仍然是被侵權的重災區之一。以近些年興起的FLASH創作為例,相聲、小品、評書、快板、琴書、京韻大鼓等曲種都有涉及。這種新興的藝術形式為曲藝的傳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但在這樣一個產業市場中,作為提供作品母本和聲音的曲藝作者和表演者都沒有獲得合理報酬,甚至沒有收到有關單位或個人請求授權的申請。記者年前在采訪評書名家田連元時,他也曾呼吁廣大文化、廣電機構能夠積極響應和遵守相關規定,向艱辛的創作者支付報酬,同時,廣大作者也應加強與專業機構的合作,運用科學的方法維護自身的權益。據了解,為了維護藝術作品著作權,中國曲藝家協會已經打響了第一槍——成立了版權保護委員會,下一步將成立維權委員會,保護曲藝家的權益。目前,中國曲藝家協會已委托中國曲藝網聯系全國各大廣播、網絡媒體及律師,在全國各地建立監督機制。
希望建起尊重原創的燈塔
在2009年兩會上聯合提交《在國家影視作品重要獎項中增設最佳改編劇本獎》提案的全國政協委員張抗抗與王興東,因不認同有關部門對他們的辦復意見,在今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上再度提交提案。這一提案看似只是為了增加一個獎項,實則是希望相關部門厘清“原作小說”與“改編劇本”兩者版權的區別,并呼吁人們尊重和保障影視劇本原作者和改編者的雙重權益。
提案中提到,中國影視產業的核心是版權經濟,而構成影視版權的核心是劇本的版權,劇本的版權大多來自改編小說的版權。因此,原創作品的文學形象是影視之源。近年來,某些現象令人擔憂:未經原作者授權即剽竊抄襲文學作品內容和細節;即使根據原創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未經作者商議將原著的精神內容任意篡改;拍攝中還出現不許演員看原著小說的規定;影視作品制作完成后播映時,原著作品的名稱、原著作權人的名字,往往消失不見;連劇本編劇的署名都受到排擠,更何況原創作者署名,均成為被影視制作公司和大眾“遺忘的角落”;一旦影視作品轟動或是得獎,劇本改編者很少能夠進入獎勵機制,小說原作者在媒體報道中淡化出局已成慣例,不尊重原創已成惡習。不僅造成涉及影視著作權的法律糾紛日漸增多,極大地降低了我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國際形象,損害了原作者的創作權益,更模糊了公民對于原創著作權人的理解與尊重。
2009年,有關部門在答復中表示:“電影華表獎已設有‘優秀編劇獎’,電視劇‘飛天獎’設有‘最佳編劇獎’,這兩個獎項的評選范圍,既包括原創作品,也包括根據原著改編的作品。”“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可涵蓋最佳原創編劇及最佳改編兩個方面,因此不必進行調整。” 而相關權利人認為,影視版權作為產業基礎的劇本版權,必須版權明晰。原創劇本和改編劇本,版權構成不同。原創劇本是編劇一次性授權,而改編劇本是先有原作小說者授權,而后再有改編的編劇二次授權。從著作權法理上說,兩種形式所產生的版權是截然不同的,既不能“包括”更不能“涵蓋”。國際著名的電影奧斯卡獎,除設立“最佳原作編劇獎”之外,就特意另設了“最佳改編劇本獎”。之所以把兩個獎項明確區分開,就是因為從版權屬性而言,“最佳編劇獎”無法“涵蓋”對原創文學作者經過改編而轉換成另一種形態的獎勵,這既是對文學原著授予“改編權”的肯定,也是對于改編者再創作智慧的雙重獎勵,這與原作劇本獎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此次提案中重申了3條建議:一是在“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飛天獎”等國內大型影視評獎中,增設“最佳劇本改編獎”。尊重和保障原作者和改編者的雙重權益,使我國的影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更為科學有序。二是建立電視劇送審作品必須提供“原著改編意見書”的制度。三是媒體在宣傳影視改編作品時,要尊重原作者在影視產品中的一切權益。各類海報、影碟封面,獲獎媒體都不得侵害原著的署名權和榮譽權。
張抗抗和王興東還在提案中表示,希望引起全國作家及全社會公議,“其目的不在于設立一獎項,而是如何在公民心中建起尊重原創和首創的燈塔,并激勵國民在各行業上有所創新有所發明。”
作者:方圓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