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小時的春晚,相聲小品的時間占據了三分之一強。“強勢”的相聲小品,給人的感覺卻是“黔驢技窮”。
春晚的相聲小品的確有讓人捧腹大笑的“包袱”,有“上廁所”等經典臺詞成為流行語。但是,這些表象卻無法掩蓋語言類節目存在的弊病。今年春晚相聲小品的“包袱”不約而同地將視野盯向了網路語言和熱播的電視劇。結果“獅子座”的流星雨數次降臨,《潛伏》屢次遭到“暴露”。高頻率的“撞車”,用“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作為托辭無法服眾。這種狀況出現的實質就是相聲小品的創造者嚴重脫離社會實際,視野和思維受到了局限,無法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又余韻悠長的歡樂“大餐”。不得不采取實用主義原則,將所謂的流行元素進行簡單的加工堆砌,做出一道供大眾短暫歡愉的娛樂“快餐”。
不可否認,在信息和傳媒高速發展的今天,流行的網絡語言、熱播的電視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下的流行趨勢和大眾喜好。但是,每年流行的網絡語言屈指可數,算得上熱播的電視劇更是少之又少。如果相聲小品的創作者們將自己創作的靈感和收集素材的渠道都局限在這狹小的范圍內,思維和視野又怎能不受限制,創作的作品又怎能不頻繁“撞車”?同樣,面對13億中
國民眾,中國網民的數量和電視劇的收視人群都極為有限,并不能真正代表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的文化娛樂需求,根據很小受眾所創作出的作品只能讓絕大多數人不知所云。
創作者走入了歧途,妄圖用媚俗的心態來迎合大眾,用低俗的方式供大眾娛樂。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說明一件事,相聲小品脫離了現實社會。曾幾何時,相聲小品不僅是男女老少歡樂的源泉,更承擔著一種社會責任,利用辛辣的語言諷刺社會中的丑陋現象。所以,相聲小品的創作者們必須深入生活,去社會中尋找創作的源泉。隨著輿論監督的發展,相聲小品不用再承擔沉重的社會責任。失去了社會責任功能的相聲小品,在全民娛樂的時代無法找到新的價值定位。只得被動地去適應新的形勢,將所謂娛樂精神發揮到極致。但是相聲小品的創作者們在矛盾中并沒有找到娛樂的真諦,錯誤地將娛樂等同于感官刺激。以為博取觀眾一笑就萬事大吉,不需要再認真思考作品的故事性、合理性和結構性。只圖將支離破碎的網絡語言進行拼湊,再憑借演員的肢體動作,達到刺激觀眾的目的。
今日的相聲小品節目的創作者和表演者們,應該認真體會當年黃宏小品中一句臺詞,“要想守好你的業,首先守好你的道!”
蘇鵬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