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亮點
——專家學者熱議“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2月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對加快經濟方式轉變重點工作提出“8點意見”,其中,第七點專門談到了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加快開拓文化市場。”
研究文化產業的專家們敏感地注意到了這一點,熱議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他們指出,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中,在中國經濟新一輪深刻變革中,必須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亮點
“從去年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再到今年總書記的第七點意見,黨和國家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說,總書記的講話對文化產業寄予厚望,對文化產業界振奮極大,文化產業不僅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提高國民素質和文化水平,滿足群眾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鑄造與經濟大國相適應的文化大國的必然要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認為,從我國經濟自身的內在發展需求上看,“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還是靠重化工業拉動,但目前重化產品已經告別了短缺,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必須要有新的產業來接替。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看,國際上在倡導向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轉型,我們應該搶占全球產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制高點。文化產業,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新亮點。
“文化產業是典型的綠色經濟、低碳產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陳少峰副院長如是說,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動力、以內容為核心,其發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而不是物資形態的資源。同時,文化產品無論在生產還是消費過程中,都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是“朝陽產業”。
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劉玉珠認為,中國人均GDP在2008年達到32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對文化的需求也會出現“井噴”。按照發展需求,我國文化產業應該達到4萬億元的市場規模。然而現在我國的文化產業規模還不大,缺口很大。他指出,目前,我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作的貢獻還很小,遠遠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美國的文化產業占到整個GDP的25%,1/4的GDP是靠文化產業來創造的;日本也達到了20%;而我國只占到2.6%。其中雖然有統計口徑的差異,但就總體而言,我國文化產業要真正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還需要我們做出不懈的努力。
據了解,在美國每年評選出來的400家最富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日本所評選的400家最富公司中有81家是文化企業;而中國的500強企業中,沒有一家文化企業。再如,中國有5400多家動漫企業,可動漫生產能力一年能超過2000分鐘的只有11家。可見,我們的文化企業總量偏少,基礎薄弱,發展空間巨大。馮飛說,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是對經濟總量的帶動大,二是對結構調整的貢獻大,三是創新能力提升作用強,四是最重要的,就是有市場需求。而文化產業正可以滿足這四點特征,能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為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中國經濟增長找到新的增長點。
突破障礙,開拓文化市場
總書記的講話進一步強調,要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加快開拓文化市場。對此,研究文化產業的學者們紛紛獻計獻策。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齊勇峰研究員認為,要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放開經營性文化產業市場。事實證明,最活躍的領域就是從文化市場上相對放開的領域,比如電影業,80%的投資是民營資本,電影市場也就比較繁榮。應進一步突破障礙,讓民營資本、社會資本、業外資本進入經營性文化產業。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認為“文化與經濟互生互動,文化與資本的對接,能使文化企業突破資金瓶頸,做大做強。同時,可以形成完善的產業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有效傳播中國優秀文化。”
“我國要變文化資源大國為文化產業大國,關鍵要在文化產能上創新。”北京交通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皇甫曉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通過文化產業和金融的結合、文化產業和技術的結合,抓住未來近20年的黃金機遇期,實現中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記者張玉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