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2月9日電 (鄒瑞玥)復旦大學的研究者欲在全國征集曹姓男子DNA鑒別曹操墓的消息,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9日上午,復旦大學有關專家介紹了課題的最新情況,強調這是一次跨學科合作的新嘗試,它的成功將給史學、考古學、醫學研究的各方面帶來突破的契機。
2009年末,河南省文物考古隊在鄴城附近搶救性發掘一座漢魏大墓,經鑒定為曹操墓。由于歷經盜掘,公眾普遍對墓主的身份提出質疑。就此,復旦大學科學家提出假設,征集曹姓男子DNA,依托復旦擁有的世界頂尖人類基因調查技術,結合生物學、考古學與歷史學,通過檢測Y染色體的家族基因點突變,對該墓“去偽存真”。
“考古學的認定與公眾一邊倒的質疑,暴露出考古學走到今天,所面臨的瓶頸。”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韓昇指出,如果能用DNA的方法,拿出確鑿的證據證實,無論是對跨學科合作,還是學科各自發展,都將有難以估量的作用。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老師、項目負責人李輝表示,該項目對遺傳疾病、地方疾病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遺傳病究竟與哪些基因突變相關,突變是如何產生、何時產生都不清楚。如果把疾病相關的位點放到人類的譜系樹,那么它的發生與擴張都將一目了然。
“歷史學的研究,無非結合文獻與歷史邏輯推理。浩渺流長的中國歷史留下很多難解的問題。如魏晉以來人口幾次大遷移,曹操的家族就很有代表性。通過此次DNA檢測,我們就可以以全新的方式勾勒出中國人口的變遷史。”韓昇說,“我看到了歷史學寬廣的前景。”
韓昇介紹,目前不少大學的人類學研究,是把考古系的田野調查、社會學的社會調查、與歷史學的解釋相結合,整體研究偏向文科。復旦曾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擁有豐富的相關經驗。
對于公眾質疑較多的古DNA是否具備檢測可能性,李輝表示,歐洲學者早已完成對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的DNA研究,確認他們為“白皮膚”、“紅頭發”。復旦大學目前的相關研究水準已在世界前列,只要出土遺骸未被銅銹完全侵蝕,檢測其DNA的特征應該難度不大。
“經過對曹操族譜的鑒定,接下去我們會對一些地區高度關注:江蘇北部、安徽亳州地區、河南到山東交界的這些地區,是古曹氏分布的地區。從族譜反映的遷徙情況,現代曹氏在浙江紹興、上虞、余姚、京華;安徽晉縣、涉縣、東陽、潮汕;湖南益陽、長沙,及上海較多。”韓昇表示,3月起復旦將成立專門的小組,到這些地區尋找可信度較高的曹氏后人。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