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月6日,北京市懷柔區“迎春節第二十屆群眾藝術節”在迎賓公園景觀劇場開幕,來自鄉村的民間藝人激情表演了民間花會節目及精彩民間絕活,為市民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民間傳統文化節日盛宴。 中新社發 卜向東 攝
○大話春節:
如何拯救變淡的年味?
老舍之子舒乙:
要把失傳的老玩意找回來
這些年來,人們抱怨春節沒“勁”。在北方,連最熱鬧的春節游園也變得“不好玩”了。學者舒乙說:“每年春節,大量游客像潮水般涌入地壇游園。我常看見, 當他們離去時,只有少量游客手里舉著幾樣很雷同但又很不像樣子的塑料玩具,多數兩手空空———顯然,我們的廟會游園內容太單調、貧乏和無趣了。”他認為, 年味變淡的真正原因是傳統的丟失。
“短短半個世紀,老舍先生筆下的北京小吃竟然消失了60%以上。”如何拯救正在變淡的年味?舒乙建議,把已經絕跡或失傳的老玩藝、老食品盡量找回來,此外,增加廟會文化成分、十里長街搞花車和藝術行進、再造燈節輝煌……他認為,年味的復興,大概需要一個完整的行業來支撐。
舒乙認為,春節活動的提升空間非常大。比如,增加群眾性表演;把詩歌界、書法界、朗誦界的愛好者拉入志愿者行列, 在廟會中獻藝;組織高雅藝術專場表演;還可以在京城的十里長街搞花車和藝術巡游,請全國的有特色的民間藝人來耍龍燈、獻藝、狂歡,邀請外國的藝術團隊前來參加。“巴黎和一些國家首都的中心大道上可以搞中華春節的藝術游行,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呢?”舒乙說。
中大教授葉春生:
尊重年輕人對傳統的顛覆
葉春生說,有人說春節的年味變淡了,但是仔細想想,春節有很多符號沒有消失,比如大紅燈籠、中國結、門神、餃子、年糕、春聯等等,但是過去沒有人歸納它,顯得零散。“佛山的‘創意春節’把全國東南西北的春節風俗都邀到一起,就是從農歷廿三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六,天天都有活動,把春節分散的符號攥成拳頭,打出去,很有力度。”
“我們要打造一個多元化的春節風俗,讓老年人過得舒服,老人中意守歲、中意看春晚,中意拜年,就讓他拜。年輕人要去旅游、要去追星,要去唱K,就讓他去。畢竟是在春節的活動范圍之內,只是春節娛樂的形式變了,但不等于春節就會變淡和消失。”葉春生說。
“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了文化的大整合,面對西方文化強勢的沖擊,我們的傳統節日也受到了一些沖擊,這是自然的,但是春節以它豐富的內涵,以及整套完善的禮數,特別是其中濃縮的親情、鄉情,游子朝圣般的返鄉過年、期盼團聚的心情,那是搶不去的。”
○相關
傳統春節應該如何過?
講述人:葉春生
年二十三:“謝灶”
廣州人把“祭灶日”稱為“謝灶”,這也是傳統中的“小年夜”。原有“官三民四疍家(水上居民)五”之說,即做官人家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一般平民在二十四、水上居民在二十五舉行謝灶儀式,后來界限模糊,一般都選在二十三謝灶。
民間傳說:這一天灶君老爺上天向玉帝述職,奏明各家善惡,玉帝將根據奏述,對各家均有不同的賜福或降禍,所以百姓對灶神畏懼;為表示恭敬,便于是日清洗灶君神位,簪金花,掛彩紅,用雞、豬肉、鯉魚、美酒、甘蔗、飴糖拜灶君。據說灶君食飽飲醉又被飴糖把嘴膠住,就不能多講話。
年二十八:洗邋遢
廣州人大多在這一天開始大掃除,還要理發,各家各戶做到窗明幾凈,不見灰塵。
年二十九:貼春聯
大年夜的前夕,是最繁忙的一天。要貼上春聯、門神、年畫等點綴家居,象征吉祥。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