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樂》
中國的第一首國歌嚴格講不能算國歌,可能僅算個國曲,在法律上也沒被正式認可過,那是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在出使英、法時為適應國際慣例,自作主張地創造了一首國歌應付一時之需。這聽起來有點可笑,但在清朝與西方比較隔絕的情況下,也沒什么奇怪的。
曾紀澤選擇的國歌叫 《普天樂》,詞曲都沒有文字記載,估計本身并沒填詞。當時有一首民間流傳的叫《普天樂》的古曲,很喜慶,據說來自古老的宮樂。還有一首是著名的佛樂《普天樂》,又稱《贊禮五佛》,倒是有歌詞。不管是民間的《普天樂》,還是佛教的《普天樂》,樂曲都很優美,當國歌并不損國格。
《李中堂樂》和《頌龍旗》
曾紀澤的國歌并沒有被朝廷認可過,所以在1890年至1900年間,當中興名臣李鴻章出訪外國,碰到演奏國歌場合時,中方提供出來一首《李中堂樂》。
清朝的刑律是很詳細和嚴酷的,但在國歌這種新事務上顯然沒有相關法規,要不然僅憑《李中堂樂》,非治李鴻章一個死罪不可。且不說這個國歌將“李中堂”當名字,而且其歌詞取材于唐朝詩人王建的一首絕句:“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車駕六龍!卑汛筇聘桧灮实鄣脑~安在清朝腦袋上,還稱為“李中堂樂”。要不是李鴻章在外事上一手遮天,弄出個文字獄,他還真不好辯解。
當然,李鴻章也就是在海外抖抖威風,在國內還是不敢造次。由于清朝一直沒有國歌,有時候在國內需要應景,就把陸軍的一首叫《頌龍旗》的軍歌當國歌用,詞曰:“于斯萬年,亞東大帝國!山岳縱橫獨立幟,江河漫延文明波;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產博。揚我黃龍帝國徽,唱我帝國歌! ”可惜作者無法考證了。
嚴復作詞的大清國國歌
清朝有過一首真正的國歌,但這首在宣統三年清政府倒臺前公布的國歌,似乎有點像是喪歌。這首國歌由著名的維新思想家嚴復作詞,多少表示朝廷的一點開明政治態度。
不過,嚴復作的第一首正式國歌,沒什么亮點可稱,不僅時間不合時宜,歌詞也泥古用典。 1911年,梁啟超的那種文白相雜的文風早就風靡文人之中,嚴復還引經據典地恪守濃重的文言之風,歌詞既不通俗,也不上口。且看他所作的清帝國國歌:“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皡,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這歌詞還真得加注呢。
《五旗共和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舉義,隨后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從海外歸來就任臨時總統。那時國內局勢還在混亂中,權力并沒有統一,所以有些象征性的事務反而變得很重要。政府成立后即由蔡元培負責選定國旗、國歌等事宜,在內部討論定了個五色旗為國旗,國歌則選了江蘇政府民政廳次長沈恩孚的歌詞。
這首中華民國臨時國歌名叫 《五旗共和歌》,歌詞如下:“亞東開化中國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在國歌里寫上“揖美追歐”,意思是好意,但實在不妥,多少有點長他人威風。另外,“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也有些文不通、理不順。
《中華雄踞天地間》
幾個月后,南北議和成功,清帝遜位,袁世凱當選首任民國大總統。老袁好不容易把國都從南京爭定到北京,《民國約法》、國歌、國旗就不好意思馬上改了,都保留下來。直到1915年,通過“二次革命”袁世凱把國民黨的勢力驅逐了,國家相對穩定統一了,袁就廢棄了原來那首南京臨時政府擬定的國歌。
新國歌名叫 《中華雄踞天地間》,歌詞很短:“中華雄踞天地間,廊八埏,華胄從來昆侖巔。江湖浩蕩山綿連,共和五族開堯天,億萬年。 ”
最有意思的是這首新國歌公布沒多久,就被偷偷改了一句詞,原來那句“共和五族開堯天”給改成“勛華揖讓開堯天”。別看就改這么一句,里面可是有大學問。這年袁世凱積極籌備恢復帝制,把1916年改成洪憲元年,自己準備登基當皇帝,他對國歌里“共和五族開堯天”覺得不對勁,所以改成“勛華揖讓開堯天”。這里“勛華”是中國古代堯、舜皇帝的別稱, 《尚書·堯典》稱堯為“放勛”、舜為“重華”,后合稱堯舜為“勛華”。堯曾讓位給舜,故稱“揖讓”。這么一改,袁世凱當皇帝成了清朝揖讓來的皇位,開了新的堯天,辛亥革命被一筆抹殺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