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2日,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與上海文藝出版集團社長張曉敏在清華大學舉行的簽約儀式上宣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整理學術報告第一冊將由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旗下的世界書局于今年底出版,向清華大學百年華誕獻禮。這一刻,距這批令人矚目的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大學的時間剛剛過去了一年半。
著名歷史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竹簡的情景和心情。2008年7月15日,這批由清華校友從海外搶救回來捐贈給母校的竹簡送到清華,那時學校已開始放假。李學勤說,當時本來只打算先對這批竹簡做基本維護、等開學后再進行整理和研究工作, 但一開箱就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仔細檢查后發現,這批竹簡在流散海外的過程中,持有者用竹片托著竹簡,但這些竹片沒有經過消毒處理,以至一些竹簡受到污染,因擔心竹簡霉變受損,學校立即組織專家清理保護,一干就是三個月,直到10月中旬才完成了這一階段的工作。
當時,李學勤教授還沒有想到這批珍貴的“清華簡”何時得以整理出版,據他估計,整理、研究和破譯這批竹簡至少需要十年,但他與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同事們進行的辛勤而細致的工作,使他們看到了第一冊整理學術報告盡快出版的希望。
李學勤說,與對“清華簡”進行清理保護同時,中心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對竹簡的鑒定。當年10月14日,清華大學邀請來自國家文物局、上海博物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不同學術機構的李伯謙、裘錫圭等11位歷史、考古專家對這批竹簡進行了觀察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會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隨后,清華大學請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的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得到竹簡年代為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于戰國中晚期的結論,與由古文字學觀察所做出的估計一致。同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專家也對這批竹簡在不脫水的狀況下進行了逐一拍照。此后,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的專家根據照片進行了初步研究,并進行了竹簡綴合、編排、錄寫和釋讀工作,確定這批竹簡共2388 枚,至少有63篇文獻典籍。
讓李學勤等學者、專家更加振奮的是,他們從這批竹簡中發現,這批“清華簡”都是嚴格意義的書籍,而且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書籍如著名的郭店簡、上博簡以儒、道著作占多數不同,大多與歷史有關。而且,這批竹簡里有《尚書》,使失傳兩千多年的《尚書》得以重新面世。
李學勤依當年清華著名學者王國維1925年在清華作的著名講演《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之說——“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兩次“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而稱“清華簡”帶來的意義不亞于王國維言及的這兩次,可以稱之為“第三次重大發現”。
時至今日,同為戰國時期的竹簡書籍、王國維講的兩項“最大發現”孔子壁中書之主要內容古文《尚書》、汲冢竹書之主要內容《紀年》,都在學術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其書簡原貌早已散失,今人無法見到了!扒迦A簡”又讓人重新看到了真正原本的古文《尚書》和近似《紀年》的史籍,尤為珍貴。
“清華簡”一年半來的整理、研究和釋讀成果,讓與清華大學和李學勤教授有著長期合作的上海文藝出版集團極為興奮,于是決定與清華大學簽約,由集團旗下剛剛重新組建成立的“老字號”出版品牌世界書局以此為重張伊始的扛鼎之作,在今年底出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這部學術著作。
上海文藝出版集團社長張曉敏在出版簽約儀式上說,清華大學是現代意義上的出土文獻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學術重鎮,當年,以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代表的清華學者,在中國近代學術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而今天,這些先賢寫下的瑰麗篇章正在清華園中續寫,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出版是當代文化史的一件盛事。
李學勤教授說,根據對“清華簡”的最新研究結果,大約又發現了100多枚簡,全部竹簡的編號將接近2500號,其中整簡的數量估計約 1800枚,即將出版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冊將收錄《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等9個篇目。據悉,清華大學將于2011年迎來建校百周年的慶典,已確定今年4月25日啟動為期一年的“校慶年”紀念活動,《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的出版將為清華百年獻上一份富有歷史文化意蘊的生日禮物。
本報記者 諶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