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曹魏高陵在學術上的價值,比它是不是曹操墓要重大得多。”1月14日下午,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可很多媒體只關注它到底是不是曹操墓。”
這段時間,關于河南安陽“曹操墓”的真假辯論沸沸揚揚。1月14日上午,社科院考古所召開主題為“聚焦曹魏高陵”的公共考古論壇。考古所八樓的學術報告廳里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不少人因為找不到座位而只能站著聽。
媒體關心的,是社科院考古所1月11日組織12名專家對曹魏高陵進行考察是否有新發現。社科院考古所在其網站上介紹組織這次考察的目的時說:“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考古研究機構,不應置身局外,而應當順應民眾的愿望,承擔起普及考古知識、精準介紹考古成果的責任。”
“公眾的關心遠遠超出了考古工作者和文物管理部門的想象。”王巍說。他覺得關于“曹操墓”真假的爭論是一件好事,說明民眾對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有興趣。“我們不能說這種話題只有學者能說,其他人都免談。這是不對的。這種溝通和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話語權。”他也強調他們舉辦的是公共學術論壇,而非一些媒體認為的“搞新聞發布會”、“正式確認某某發現”。
王巍指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于曹操墓的認定意見“值得重視”,現有資料很有利于他們提出這個觀點,但還不能蓋棺定論。“我們可以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說這個墓葬很有可能是曹操的高陵,但最后結論的提出不是現在。”他說,大墓旁邊還有一個較小的1號墓要充分發掘,出土文物、隨葬品等要進行比較,并需要全面應用自然科學技術手段來進行測試分析,結合文獻學作綜合研究,最后才能由各方專家得出結論性意見。
在此次論壇上發言的考古所研究員不少,他們基本都參加了11日的實地考察。除了王巍,還有從事漢魏都城洛陽考古發掘的錢國祥、長期進行曹魏鄴城考古發掘的朱巖石、古代石刻專家趙超、漢長安城研究專家劉振東、科學測年以及古代食譜研究專家張雪蓮、古代人骨鑒定和人類學專家張君。曹魏高陵的發掘主持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偉斌也介紹了發掘成果。
除了介紹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考古專家們也談了一些新的發現。趙超介紹說,有一個石牌上記載的文字是“木墨行清”。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從東漢中期到曹魏時期人們曾經把廁所叫做行清。他認為這個石牌是一個比較好的斷代證據。針對一些人提出石牌是否偽造的質疑,趙超說,一般當代人恐怕還沒有這么高的古代文獻水平來偽造這樣的石牌,這恰恰是石牌為真品的例證。他表示,類似的例子在出土的石牌里還有很多,下一步就是作深入研究。
專家們還透露,在漆器下面發現了三塊石牌。王巍解釋說,漆器如果腐爛了以后,只要一觸動就會蕩然無存。但是那個漆器的形狀還在,表明這三件石牌肯定不曾被移位。“這三塊石牌上面的內容和字體與其他幾十面石牌是相符的。由此可以推定在墓葬中的這些石牌應該是真的。”
張君介紹了關于墓中老年女性尸骨的一些新發現。她說,其頭骨縱向的矢狀縫不協調,因為已經過早愈合;而且該個體頭骨里面和外面都有一些特殊現象,比如似乎有一些腐蝕的孔。她認為這些現象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王巍則一再說明,墓主人身份的確認只是考古工作有限的一部分。“發掘工作在去年年底已經結束,但不是發掘完了就認識完了,這才是研究的真正開始。”
王巍高度評價這個大墓已經體現出來的學術價值。他告訴《科學時報》記者,這個大墓的發現,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東漢末年高等級的王侯級墓葬的典型例證。他說在這個方面“以前都是空白”。“這個墓為我們了解從東漢到魏晉時期喪葬制度的變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他解釋說,魏晉是中國古代墓葬制度的一個重大變化時期,墓葬形制發生了很多變化,最突出的是從厚葬改為薄葬。這在中國古代的墓葬發展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階段,一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原來我們只能看到西晉、南北朝的一些變化,但是這些變化最早發生的時間和情況我們都不了解,而這個墓正好處于變化最早開始的時期。”
肖潔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