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即將首演現代舞,舞者談藝術與傳奇生活
金星 變性舞蹈家的十年心路
1月21日、22日,國家大劇院的小劇場將迎來首場現代舞演出:金星舞蹈團創辦十年專場。金星選了兩個簡單安靜的作品,首演于2006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在皮膚下面:最近和最遠的》,另一部則是年輕編舞家陳凱的新作《圓》,該作品是首演。在舞蹈之外,金星本人的變性身份也曾成為話題,本報記者近日專訪金星,請她暢談十年從藝之路,以及那糾纏心靈的性別認同感。
用肢體語言講述傳統文化
2006年,威尼斯雙年展請了四國的藝術家,每人以《在皮膚下面》為題做“命題作文”。創作期間的一個周末,金星帶兒子去上毛筆課時,發現旁邊有老師在教古琴課。從那時起她開始逐漸認識古琴,并受到啟發,編出了一個獨舞作品:金星化身樂師,端坐在三柱輕香前,時而起舞,她說要用肢體語言向觀眾講述古琴、書法,這些悄然在當今生活中消失的傳統文化。
最近5年間,金星舞蹈團頻繁做歐洲巡演,因為金星從未滿足于“一年一兩次的官方文化交流”。2004年,法國一個演出商想在政府交流的項目之外尋找能直接進入法國市場的藝術團體,他們相中了擁有旅美編舞經歷的金星及其舞團。到了巴黎,舞者們發現,當地演出市場的興趣點,相比于官方交流,更傾向于獨立的運營:全巴黎37根專門刊登舞臺演出廣告的柱子上,金星舞蹈團的《海上探戈》就占了26根柱子。那次是金星舞蹈團的首次國際亮相,演出向西方觀眾展示了“中國現代舞的呼吸方式”,也從此為舞團打開了西方商演的市場。2005年,舞蹈團在巴黎最大的劇場———國會劇院與巴黎歌劇院合作連演10場,這是國內第一個在真正意義上進入歐洲市場的藝術團體。
也并非沒有過躊躇,金星的舞蹈夢受過幾番波折:先是文工團幾乎所有領導覺得“這孩子學舞沒希望”,然后是辛苦訓練的少年,幾近放棄。而在1999年金星舞蹈團創辦之初,全憑金星到韓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地的大學和舞團教課,以及到日本、韓國去扮“黑社會老大”拍商業片才得以維持,這一切都在消耗著金星的心氣。
東方舞者為歐洲現代舞指路
近五年間,金星舞蹈團每年在歐洲巡演都在50場以上。歐洲一位舞蹈評論人寫道:“正當我們的現代舞不知該如何發展的時候,一個來自東方的舞蹈藝術家給我們指明了方向。”金星在舞蹈作品中,很強調中國人的呼吸方式,實際也同時向西方觀眾呈現了微縮的一套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啪地站到臺上時,就應能讓觀眾馬上認出這是中國大陸來的舞者。”
但相較于同樣嵌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林懷民“云門舞集”,金星認為自己的特點是堅持對社會的現實感受,“跟生活離得近一點”。多年的游歷和藝術揣摩,令金星建立起了明晰的態度:“歐洲現代舞的一個誤區是自娛自樂、孤芳自賞。光是圈內人自己跟自己玩,就沒意思了”。她堅持,舞蹈最終是要與社會發生交流、和觀眾產生聯系的。
也許就源于這種舞臺親和力,在各地演出,她常會碰到有意思的事情。2006年金星在巴黎坐出租車,司機忽然扭過頭來發問:“你是那中國的舞蹈家嗎”,然后告訴金星說自己很少看演出,但前一年看了金星的舞蹈,印象很深。還有一次,奧地利有個女孩子看過金星的演出后,去讀了她寫的書。2008年金星去奧地利做舞蹈專場,這女孩子的男友專門買了票,作為女孩的生日禮物,兩人從另一個城市飛過去看演出。另外,金星還常會遇到求愛者的表白。每逢這時,金星總是很冷靜:“你愛的是我舞臺上的形象,可生活中我的毛病多著呢。”
現代舞普及教學舉步維艱
2001年,北京的風太大,金星把家搬到了上海。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她看不慣北京演出市場“靠關系、以拿贈票看演出為榮”的“臭毛病”。而盡管如今金星舞蹈團在國際上發展得很順利,在國內的演出,每年卻是連10場都很難保證。目標是“將舞蹈團辦成全中國最有價值舞蹈團”的金星惋惜:中國真正的演出市場還沒建立起來。小眾的現代舞環境就更惡劣了。
發展了21年的中國現代舞,至今教學普及依然舉步維艱。金星認為,那是因為“舞蹈業界在保護自己的勢力,不讓新的東西進來”。她的牢騷來了:“國家養了不少爛團,不出作品,就憑什么工程演一場,評個獎,拿了個終生職位就完事了。”至于解決方法,她說那只能從教育和管理體制開始,從觀念上去改變,仿效國際上“一流的芭蕾舞團都在跳現代作品,每個一流的舞蹈學院,都設有現代舞系”。與金星的信仰與執著相似的,是同樣為了獨立舞團“傾家蕩產”的舞者楊麗萍。兩人認識多年,彼此互相支持。金星說,楊麗萍創作的是民族民間工藝品,彼此風格不同,但都在一條船上。且四顧難見他人。
今年,金星舞蹈團的演出已經排到了2011年。在下周結束北京的演出后,2月26日,金星舞蹈團將作為國內首個舞團,參加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藝術節50周年的慶典,并做開幕演出。舞團將帶去2005年曾在北京上海演過的作品《迷魅上海》。
“閃電啊,把我變成女孩吧”
在多個訪談中,金星都自稱過“玻璃魚”,“特別透明,骨頭、肉都看得清清楚楚”。
從前的“他”、現在的“她”,又說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部行為藝術作品:“作品”是一輩子的事情,創作和形成同時進行。
采訪時,電話里低沉的男聲,也在提醒著記者:電話那端受訪者的身份很獨特。
金星是位變性人。這位變性人同時是位舞蹈家。難免地,被吸引進劇場的觀眾,也包括了去看熱鬧的。
在舞臺上自由表達時的金星,對身體、力量的把握是無性別的。她也不否認困境的存在:“社會偏見、人們的不理解,都需要時間去證明”。
詩人于堅曾對金星說:“你是全中國心理最健康的人。”只是這位敢想敢為、不畏世俗的舞者,卻是從小成長在管教傳統的軍區大院里的“星兒”。
在1994年下定了決心走進香山醫院以前,獨自在紐約進修現代舞的中國少年,一邊在美國老師瑪瑞·路易斯等前輩的啟發下,體會藝術上的“感覺與形式”,一邊經歷著幾段令其對“自我”越來越澄清的戀情。
變性,這在旁人眼里是逆轉生理,在金星心里是讓隱藏的性別身份“恢復”過來。雖然6歲那年的金星,就曾獨自站到一場雷雨中默念過:“閃電啊,快把我變成女孩吧!”
但長大以后最初的認同,則是來自金星在得克薩斯州偶遇的一位牛仔。這位初戀情人,當年直指21歲的少年內心:“你是一個純粹的女孩。”
然后金星就真的成為了女人。
2004年,從巴黎演出結束返回上海的飛機上,金星邂逅了現在的德國丈夫漢斯。當時漢斯對那張東方女性的面孔一見鐘情,對金星展開猛烈攻勢之后,也對她的個性和生活方式欣賞有加。
今天,金星把隨自己搬到了上海居住的漢斯稱為“最好的后盾”,并坦然家里是“男主內女主外”。兩人還收養了三個中國孩子。既當母親又是舞者,金星感覺兩者是互補,而從不存在沖突:“做了母親,在舞臺上感覺更踏實了”。
在自傳里,金星寫過自己在婚前曾有過三個真心愛人,三人都是西方男人。
金星有點無奈:“中國男人的心理負擔太重了”。她有不少能成為好朋友的男士,但礙于對方家庭和生活環境的偏見,“雙方都很累,于是也就勉為其難了”。
對待戀愛、自我和對待現代舞的態度,在金星身上很一致———她以舞蹈團新作《圓》的編舞者陳凱為例:這位學財務出身的年輕人,到24歲才開始學舞。由此金星引申道:“現代舞的教育和傳統教育不一樣,并不是在炫耀肢體的功能,而是對所有人都敞開著大門。”
去年春天,法國影星朱麗葉·比諾什來華首演她的現代舞處女作,在上海時借用金星的工作室排練。盡管比諾什的舞功并不專業,但金星認為,現代舞是對演員肢體的挑戰,也是思想成熟的表現,“容不了絲毫的假,行不行一目了然”。金星感慨,中國大多數的女演員,只會走紅地毯而已。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張璐詩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