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曹操墓,墓中沒有貴重物品,引起有些人懷疑,這是不了解時代背景所致。
東漢后期,宦官當權,政治黑暗腐敗,弄到民不聊生,導致黃巾大起義,各地軍閥乘機割據一方,互相鏖戰,兵禍連年,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袁紹軍隊在河北靠桑椹裹腹,袁術軍隊在江淮拾蒲贏度日,很多軍閥因沒有軍糧而士兵潰散。曹操軍隊當然也困難重重。
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納棗祇、韓浩建議,實行屯田來解決軍食。還設置“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專職發掘高官富豪的墳墓,收集墓中財物以供費用。對此,建安五年(200年),被譽為才子的陳琳,在其名作《為袁紹檄豫州》中,痛斥曹操帶領將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寶,至令圣朝流涕,士民傷懷”。由于曹操有這種親身經歷,所以他在去世前書面下達《壽陵令》和《遺令》,一定要薄葬。現全文照錄如下,它解答了薄葬和疑冢的問題:
《壽陵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這是說:曹操墳墓“壽陵”,應在戰國時魏國名臣“西門豹祠”西邊的高地,因山為陵,不筑墳堆,也不豎碑。按照《周禮·冢人》關于公墓的規劃,先王陵墓在中間,諸侯卿大夫陵墓在前后左右。漢朝稱為“陪陵”。公卿大夫列將有功的,應陪葬在“壽陵”,陵園占地宜廣,以便容納陪葬的墳墓。這大概就是后來訛傳曹操有“七十二疑冢”的來源。在古漢語中,“七十二”是形容詞,形容多的意思,例如:身經七十二戰,攻下七十二城,等等,它不是數詞。那些所謂“疑冢”,該是陪葬的墳墓。
《遺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這是說:現仍在戰亂期間,不能按照古禮厚葬。下葬后,官員都脫掉喪服,將領要回到駐防地點,不得離開部隊。有關官員照常上班供職。喪斂穿本人平時的衣服,不要陪葬金玉珍寶。所以曹操墓中沒有貴重珍品。按當時情況也沒有能力厚葬。
□袁鐘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