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片缺少的不是錢、不是技術,而是愛。愛,就是“建立聯系”,跟他人、跟動物、跟植物、跟微生物、跟宇宙——跟萬物建立聯系,關注它們,愛它們,且不放棄,永無止盡。
但國產大片中卻罕見這種愛,往往只關注一種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且是人和人生死相斗的關系。當“人人相斗”取代“天人合一”,成為狂歡式集體感知對象,這種電影便不復是夢,也不是現實,它只是喪失了高貴的精神本質、喪失了愛的一片“虛空”。
大塊頭沒有大智慧
2009年歲末、2010年年初這個賀歲檔,不再是《英雄》、《夜宴》或者《無極》一統江湖的時代,“原子彈”級別的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式大片,受到輕量級“重磅炸彈”集團軍的圍追堵截:《十月圍城》、《風云2》、《刺陵》、《花木蘭》、《孔子》、《鄰家特工》……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國電影大片遍地開花的時代姍姍而來。盡管,比好萊塢晚了近四十年。
這是一場電影跟電視的經典而陳舊的戰役,舊好萊塢經典而成熟的情節劇讓位于電視,人們宅在家中當沙發土豆,就可以跟著熒屏上的劇中人感慨唏噓。進電影院,則成為一種儀式:電影是工業時代以來唯一的集體感知對象,人們需要在電影中感受“普遍憂慮之下的共同夢想”(尹鴻語)。
然而,盡管這個賀歲檔的賀歲片表面看起來有著“繁華著錦、烈火烹油”般的熱鬧,但觀眾也許還會覺得“熱鬧是他人的,我什么都沒有”。多數國產賀歲大片,依然如同《指環王》中驚世駭俗的“戒靈”形象:黑洞洞的斗篷中是一片空白。這些大片,不需要靠智力,只需要靠體積,只要塊頭夠大:大明星、大投資、大制作……就可以戰勝電視,擠掉中低成本影片,稱霸一方銀幕。
“大塊頭沒有大智慧”,劉德華主演的電影,篡改一下,恰可以拿來形容這些大片。
觀眾需要什么樣的大片?什么樣的大片可以成為這個時代人們的集體感知對象?呈現觀眾的共同憂慮?令觀眾為之感慨唏噓?
“打出來的天下”
近十年來,中國主流電影人也在探索大片之路!杜P虎藏龍》、《功夫》、《天下無賊》、《集結號》、《梅蘭芳》、《十月圍城》等影片,也贏得了不錯的口碑。總結中國式大片成功之道,自然還是以“打出來的天下”為主。
《十月圍城》中最感人的一段臺詞,是孫中山對革命的定義:“欲享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钡捌鋵嵤且徊吭凇案锩卑b之下的動作片,前仆后繼壯烈戰死的和尚、叫花子、小姑娘、車夫……甚至并不關心他們是在為孫中山和革命而戰,作為死士和俠客,他們為知己者死,為王學圻扮演的老爺子發放的粥米、施舍的善意而前仆后繼!妒聡恰肥遣亢每吹摹鹘y的、萬變不離其宗的中國武打電影,卻不太像是一部“21世紀中國大片”。
《梅蘭芳》借京劇男旦絕世風華之奇觀,《集結號》借戰爭場景與戰士個人意志的覺醒,也開拓出中國式大片的新天地。
但總體而言,中國式大片的思維,還停留在歷史題材和動作片的范疇之中。五千年文化剩下的看來只有故事了。創作者艱難地嘗試在老故事中賦予新意,卻往往事倍功半。當我們看到一位有著現代人脆弱、感傷、小資情緒的花木蘭,也許感受到的不是驚喜而是怪異。
有評論說,電影將分為“前《阿凡達》”和“后《阿凡達》”時代,這大約是因為數碼特技制作的虛擬影像在《阿凡達》中登峰造極。但數碼時代帶來的電影的本質改變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上個世紀90年代,數碼特技制作出的虛擬影像就已經改變了巴贊“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的判斷。重要的不是虛擬影像改變電影觀念,而是當技術提供了無窮盡的可能性之時,創作者秉承什么樣的觀念、有著什么樣的想象和奇觀需要呈現。
中國電影、尤其是中國大片最大的問題,是創作者始終糾結在歷史的深淵中、糾結在人與人的關系之中、糾結在電影工業化的資本驅動之下,還根本沒有來得及、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在被驅趕著前進,需要停下來、抬起頭,看看天,等待靈魂追上來,并且開始跟萬物、跟未來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的聯系,這聯系,將歸結為對萬物的愛而不是對人的恨!栋⒎策_》的熱映,也許能給我們的大片一些啟示。
從“人人相斗”到“天人合一”
《阿凡達》,是一部在越來越濃烈的期待中并沒有因期待而褪色的影片,片中那些概念都很熟悉:關于“愛”,關于“人和環境”的關系。
中國文化同樣講究“天人合一”,但在中國大片中,除了《臥虎藏龍》,便幾乎沒再出現過。中國文化同樣關乎“仁愛”,在中國大片中,更是鮮見。但在《阿凡達》中,可以看到天人合一,看到愛,看到因愛才會有的想象和勇氣。
中國大片缺少的不是錢、不是技術,而是愛。愛,就是“建立聯系”,跟他人、跟動物、跟植物、跟微生物、跟宇宙——跟萬物建立聯系,關注它們,愛它們,且不放棄,永無止盡。《阿凡達》中的潘多拉星球不是外星,影片中那些奇觀,其實就是這個千瘡百孔的地球上被忽略的萬物;影片用愛和關注將其放大并且拼貼,是愛把平凡的世界變成了奇觀。沒有這種關愛,就沒有這種想象,再出色的特技,也無用武之地。
但國產大片中卻罕見這種愛和關注,罕見人與萬物建立的聯系,這些大片往往只關注一種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且是人和人生死相斗的關系。而斗爭的目的,往往是“仇恨”和“欲望”?纯础兑寡纭、《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刺陵》,甚至被喜樂嘻哈的二人轉包裝的《三槍》,黃金的、大紅的、艷麗的諸般馬甲,包裝的都是“仇恨”和“欲望”。
“仇恨”和“欲望”本來是電影最為深刻的主題之一,但當這些深刻的主題被華麗而浮躁地包裝成為年終歲尾觀眾集體感知的對象,便不可能不淪落入一種極為尷尬的處境:它不是觀眾的共同夢想,卻被集體感知;它需要被深刻、冷靜而理性地反思,卻被狂歡式消費。
當“人人相斗”取代“天人合一”,成為狂歡式集體感知對象,這種電影便不復是夢,也不是現實,它只是喪失了高貴的精神本質、喪失了愛的一片“虛空”。
中國式大片最亟需的,是從這缺乏高貴精神本質和愛的虛空中走出來,跟世界建立一種全新的聯系,想象力、奇觀、夢想……均需經這種聯系而來,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田卉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