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哲文(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歷史沒有斷裂的文明古國,與悠久歷史相伴隨,我國具有保護文化遺產的傳統,三千年前的商代就在保護。綿延不絕的歷史、
幾千年的保護傳統,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特色。我國是文化遺產大國,更要做、也必須做文化遺產保護大國,承擔起為全人類守護共同文化財富的責任。光明日報長期支持文化遺產事業,開設《文化遺產》專刊更是英明之舉,希望在業界豎起關注、宣傳、報道文化遺產的大旗,使更多的人知曉、理解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并進而自覺地參與進來。
謝辰生(文保專家、原國家文物局顧問)
全球化進程中,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的同時,必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如果不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缺乏認同,其后果不堪設想!對于一個民族,歷史是根,文化是魂,如果斷了根、丟了魂,這個民族就不存在了,還談什么民族復興!保護文化遺產不僅是尊重歷史文化的問題,更是一個關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欣聞光明日報開設《文化遺產》專刊,特此祝賀,期待不遺余力地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鼓與呼。
田青(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在剛剛結束的“守望精神家園·第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中,一百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用動人心魄的歌舞和巧奪天工的手工技藝驚艷寶島。眾多臺灣民眾用發自內心的贊嘆和喜愛表達了兩岸人民共同的心聲: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我們共同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兩岸共享其榮,共擔其責。在中華文明普惠人類的過程中,保護、弘揚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必經之路,而文化統一更是最終完成中華民族偉大統一的捷徑和坦途。
劉魁立(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
文化是可以傳承的,是造福后世的遺產;文化是可以交流的,能為大眾共享。可傳承,所以生生不息、永續不斷;有交流,才有人類的共同進步。有吸納和繼承,才有底氣;有創造和弘揚,才能不斷發展。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展示,是我們情感認同的標志,是推進文化建設的基礎,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體現。光明日報開設《文化遺產》專刊宣傳和弘揚文化遺產,為促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貢獻力量,令人稱贊。
祁慶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
文化多樣性是全球范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支柱,祖國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歷史悠久、絢麗多彩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源遠流長的文化遺產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維護我們民族的文化身份,守護我們民族的文化主權。文化遺產負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之魂,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身份證”。文化底蘊深厚的光明日報開辟《文化遺產》專刊,對于喚起民眾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遺產的文化自覺必將起到特別的推動作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