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捐款風波”
今年6月初,《北京文學》編輯蕭夏林在博客中發(fā)文《余秋雨20萬假捐款“真相調(diào)查”》,對汶川地震后知名學者余秋雨的捐款行為提出質(zhì)疑,認為余秋雨在地震災區(qū)捐款不會超過6萬元。博文被“博客中國”置頂,隨后被多家網(wǎng)站和論壇轉載,吸引了眾多關注者。6月8日,余秋雨委托九久讀書人公司發(fā)表書面聲明,稱 20萬元捐款已用于捐助都江堰3所新建學校的圖書館。但網(wǎng)民疑慮未消,質(zhì)疑余秋雨給不出捐款證明。
在“諾而不捐”已成部分慈善家心照不宣的潛規(guī)則背景下,余秋雨深陷“捐款門”無疑極具震撼性。
◆邁克爾·杰克遜引發(fā)樂迷懷舊潮
6月25日,邁克爾·杰克遜在美國洛杉磯病逝,終年50歲,引起全球歌迷的嘆息。作為舉世矚目的“流行音樂之王”,杰克遜的一生充滿著贊譽和爭議。在全世界至少數(shù)千萬歌迷看來,他開創(chuàng)了一個流行音樂的新時代,是一位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歌手、歌曲作者、制作人和舞臺表演者。然而,歌星身上令人難以理解、至今“ 不明真相”的“怪癖”也使他背負了“戀童癖”和“吸毒者”的罵名。
幾乎沒有一個年輕人能夠拒絕杰克遜,拒絕杰克遜的音樂。他在具備強大侵略性的同時,也給予和培育了我們俯瞰喧囂世界、觀照柔韌內(nèi)心的勇氣和自剖力。他引領我們撕開了生活及自身的虛偽、麻木和自欺,讓我們正視欲望的精髓,找到原創(chuàng)的自信,藐視包藏禍心的權威,回歸并擁有豐富樸實的民本驕傲。
◆季羨林、任繼愈、楊憲益去世
7月11日,中國文化學術界兩顆巨星同日隕落,93歲的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任繼愈和98歲的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季羨林相繼辭世。在他們的學術成就之外,也許我們還應該記住這些:任繼愈始終堅持“不赴宴、不過生日、不出全集”的“三不主義”,季羨林堅決不要“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
文史大家無需“大師”頭銜,他們在不同領域的開拓性貢獻已經(jīng)成為文化史上的燈塔和豐碑,他們的思想、成就和品格啟迪著人們的智慧與良知。
11月23日,95歲的楊憲益先生病故于北京;此前的7月31日,86歲的大衛(wèi)·霍克思在牛津去世。短短5個月內(nèi),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紅樓夢》英譯者先后離去。
世人公認的楊憲益的最大貢獻是對中國文學名著的英譯工作。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從先秦散文到現(xiàn)當代作品,他參與翻譯了共百余種,近千萬字。在當今這個和平年代,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往往被視作一個國家文明與智慧的象征。楊憲益的逝去,對我們而言,不僅僅意味著一種離別的傷痛,無形中也帶來了一種對當今現(xiàn)實的追問:誰來接過楊憲益手中的棒?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創(chuàng)作與演出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 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9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演。全劇以歷史時間為脈絡,由“序”及“山河祭”、“熱血賦”、“創(chuàng)業(yè)圖”、“大潮曲”、 “中華頌”等五個章節(jié)構成。整臺演出共36個節(jié)目,在3200位演員的歌吟與舞蹈中,感嘆廣袤壯麗的山河之美,重溫169年的奮爭之路,回首中華崛起的史詩歲月,展望復興大業(yè)的遠大前程。這也是繼《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之后我國舞臺藝術史上第三部具有重大政治、文化意義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
在《復興之路》的創(chuàng)作團隊里,有詞作家閻肅、表演藝術家田華這樣的八旬老人,也有很多“80后”的新編導。“驚夢”和“山河祭”由總政歌舞團28歲的唐黎維、西南民族大學28歲的常娉娉和北京舞蹈學院27歲的王磊共同編排。這些在老一輩人眼中少不更事的年輕人,在創(chuàng)排作品中,卻表現(xiàn)得沉穩(wěn)大氣。他們通過作品表達著對祖國深沉的愛,他們的青春活力也為全劇帶來清新的創(chuàng)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