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2日,“八百壯士”老兵王文川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竹廳舉行,眾多市民前來吊唁及緬懷這位抗日英雄。在靈堂前,王秀榮用父親生前最喜歡的口琴給老人吹奏《送情郎》。悠揚的口琴聲響起時,老人的子女頓時哭聲一片。2009年12月8日,王文川因病在北京軍區總醫院逝世,享年91歲。 中新社發 陸欣 攝
“八百壯士”老兵之一的王文川悼念儀式十三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竹廳舉行。寒風中,許多與王文川素不相識的民眾自發前來為老英雄送行,感激他為這個國家所做出的貢獻。王文川的女兒王秀榮告訴記者:有這么多人前來送別,老人在上天應該會感到安慰。不過父親的最大愿望還是沒能實現,他一直想到“臺灣走走、看看”。 中新社發 張子揚 攝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三日電 題:淞滬抗戰“八百壯士”老兵王文川生前最想“去臺灣走走”
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
“八百壯士”老兵之一的王文川悼念儀式十三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竹廳舉行。寒風中,眾多與王文川素不相識的民眾自發前來為老英雄送行,感激他為這個國家所做的貢獻。王文川的女兒王秀榮告訴記者:有這么多人前來送別,老人在上天應該會感到安慰。不過父親的最大愿望還是沒能實現:他一直想到“臺灣走走、看看”。
王秀榮說,父親這個愿望是在病重時才悄悄告訴她,還不讓說給其他人聽,擔心自己的特殊身份,會給家人帶來什么不好的影響。由于那時身體已經很差,表達起來比較困難,問他為什么想去臺灣,老人沒有多說,只是不停地流淚。
王文川因病于八日凌晨在北京軍區總醫院逝世,享年九十一歲。老人生前由于家境不好,在病重住院期間還是由“關愛老兵論壇”的志愿者募捐治療費用才得以多次搶救。家人說,老人臨終前囑咐他們,把治療后剩下的錢款一定要退還給社會,謝謝那么多好心人的幫助。
很多民眾早早來到八寶山,希望見老人最后一面。一位年過八十的李姓老者說,同為軍人的他,看到報紙才知道老英雄辭世,真為王文川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英勇氣概所欽佩。英雄走了,帶著當年戰場上的英勇,帶著一輩子勤勤懇懇的品德。留給后人們一篇又一篇用鮮血鑄就的愛國之頌,祝愿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英雄能在天堂繼續快樂地安享這來之不易的和平,愿他們能在天堂再重逢那些漂泊在戰場的老戰友們,一同再回憶訴說永久的歷史。
據介紹,王文川生于一九一八年,一九三三年加入國民革命軍張治中部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一九三七年淞滬會戰中王文川任機槍手。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王文川隨謝晉元團長撤入上海四行倉庫據守,擋住了日本軍隊的數次進攻,將士們被稱為“八百壯士”。 堅守數日后,謝晉元率部撤入英租界。
同年十一月,四行倉庫孤軍被英租界當局監禁在上海膠州路孤軍營。“珍珠港事件”后,日軍開進英租界,將四行倉庫孤軍分批押往江浙和南方服苦役,王文川被日軍押往安徽蕪湖一煤場抬煤。一九四九年,王文川脫離軍界,成為一名普通百姓。文革期間,王文川受到沖擊并罹患腦血栓,直到二00七年淞滬會戰七十周年,其身份才被公眾和家人知曉。
回顧過去的榮譽史,王文川生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還很興奮地描述:“四行倉庫保衛戰雖然只有四天對峙激戰,但卻打退敵人一萬多人次的進攻,斃敵兩百多人,而我們團傷亡只有三十多人。”
在堅守四行倉庫的幾天里,讓王文川記憶最深的,就是供給不足,不要說吃的,就是喝水也極度困難。王文川說:“我當時喝的是機槍膛里的冷卻水,既渾濁又苦澀,別提有多難喝,但戰場就是這么冷酷,別無選擇。”
王文川之子王家賓含著淚告訴記者,父親這些故事直到后來才知道,也從不希望別人稱他為“英雄”,在抗戰中抵御外辱,他一直認為自己做的是一個中國軍人應該做的事情。
王家賓說,父親走的還是很安詳,病魔的折磨讓年邁的父親變得不堪一擊,能挺過當年戰場的真槍實彈,辛苦活到現在全靠他對生命的熱愛與頑強。老人生前一直說他最大愿望就是能再去一次四行倉庫,緬懷犧牲的戰友,但并不知道他還想去臺灣走走。
在悼念儀式上,王秀榮吹起了老人生前最喜歡用口琴吹奏的上世紀三十年代流行歌曲《送情郎》,這是王文川當年被關在“八百壯士”孤軍營里跟戰友們學會的。病重住院期間,老人告訴王秀榮,“我吹不動了,就唱給你聽吧”。王秀榮吹口琴給父親聽,老人總會給她糾正吹錯的地方。老人愛唱《中國不會亡》,每每唱起這首歌,他那布滿皺紋的臉上就會泛起神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