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市考古工作者在進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在南安東田鎮桃園村古溪發現一座全是巨大鵝卵石及條石砌成的石堡。考古專家稱,它是泉州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座石堡,已有400多年歷史,建成后曾抵御過倭寇的入侵,雖然已經荒廢,但其歷史價值不可估量。
荒廢石堡成了豬圈牛棚
石堡是一個長方形建筑,長37米、寬31米,墻體內外全是用鵝卵石及條石砌成,歷經數百年風雨,雖說已經沒有了屋頂,只留下高約8米的墻基,但依然雄偉屹立。石堡的三面是護厝房,外墻也是石頭,但內墻是由土夯成的,非常牢固,石堡大門上陰刻“懷珠”兩字。
大門是個圓拱門,墻體厚達2.5米,有兩道門,但門板已經不復存在了,門臼就寬達12厘米,可見門板很厚,堅不可摧。
走進古堡,這里儼然是另外一個世界,面積很寬闊,地板由也圓圓的鵝卵石鋪成,有五六個豬圈牛棚,顯然已經荒廢很長一段時間了。
石堡曾抵御倭寇的入侵?
據介紹,桃園古溪村目前有1500余人,大都姓林,是古堡主人的后裔,“石堡建于明朝中期,有400多年歷史了。”74歲的林公開老人告訴記者,400多年前,桃園林氏先祖元佑公從水頭遷來東田桃園古溪,看到這里風景優美,就決定在這里定居。 “修建石堡的是元佑公的二兒子林管。”林公開老人說,林管別名“經山”,明朝時期沿海倭寇猖獗,廣有資財的林管怕村莊毀于倭寇之手,就花費家產,經過數年的時間終于建成了一棟遠近聞名的石堡。 石堡建成后不久,就有倭寇入侵東田,當地全村人口只有100余人,包括鄰村的數百名百姓全部躲進石堡避禍,“里面有糧食,又有水井。”倭寇圍困數日,使用火攻不但久攻不下,還因為堡內百姓用長矛弓箭反擊,自己反而死傷了不少,倭寇無奈只好退兵。 66歲的林凱老人告訴記者,石堡不但成功抵御了倭寇的進攻,在歷史上還多次防御了土匪,真正起到了保家護鄉的作用。 考古專家劉志成告訴記者,古堡抗倭的說法應該可信度還比較高,明代東田曾出了一個著名的抗倭英雄歐陽深將軍,曾多次在東田、英都一帶與倭寇血戰,而當時整個泉州乃至東南沿海都是“倭禍”重災區。
希望能找到臺灣的鄉親
“新中國成立前還曾做過幾年學校。”林公開老人說,到了文革期間,由于人為的破壞,石堡已經基本上荒廢了。 林公開老人說,石堡還是涉臺文物,因為桃園古溪村林氏有另一支去了臺灣。文革期間,桃園古溪林氏族譜被燒毀,根據世代相傳的說法,元佑公生了兩個兒子,老大林真去了臺灣。“我們希望能找到臺灣的鄉親,讓他們回鄉謁祖。那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臺灣的族譜來彌補桃園古溪林氏族譜的空缺。”(請提供線索的劉先生領取?線索費)劉志成:泉州市區馬坂巷20號
[相關鏈接]東田地名的來歷東田地名來源于唐禧宗年間(公元879年),黃巢起義軍入閩,從同安登芹山、駐鳳巢,到萬夫寨,黃巢站立巔峰,察看地形,見東方莒溪西畔、田園阡陌縱橫、西南層戀疊障、峰如劍戟,一時感慨,對部下說:“東方美好良田,西方高如利刃,此乃兵家必爭之地也”后來為懷念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遂將該地命名“東田”。 (羅劍生 林勁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