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反對人們拿電影對照現實,也不反對將它們政治化解讀,但是《2012》在中國媒體上的投影,仍然讓人覺得有些沉重。一個好萊塢的娛樂產品,沒有必要把人搞得這么緊張。
好萊塢是世界頂級快餐文化工廠,你也可以說它生產了大量的文化垃圾。它的本事是認識到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錯置的資源”。根據這樣的理論,它對垃圾貼上標簽,分類處理,還能賣到全世界——災難片《2012》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這部電影的配料跟麥當勞差不多,重點不在原料的質量如何,而在于精確而快速的配搭。與其說編導人員意識到,世界末日來臨時,拯救地球要靠全人類的力量,不如說他們算計到,在全球化觀念盛行、全球化市場運轉的今天,美國人不能唱獨角戲。但是作為一部電影,又不能真的搞成聯合國開會,更不能搞成所有明星都揩一把油的《建國大業》,所以就選那些有特色的——準確地說,有市場潛力的東西——來一點印度的科技,來一點俄羅斯的暴發戶,再來一點中國的什么呢,當然是廉價勞動力了。
這部電影來到中國,正值奧巴馬總統訪華,它立即就被政治化解讀為中美兩國聯手救世。這本來是片商的炒作概念,如果有人當真,那就上當了。好萊塢一部商業片要進入中國市場,跟奧巴馬肯定沒有什么關系。現在中國電影也正在脫離政治關照,相信多數人都能看得開。
很多人還看不開的是,美國人到底怎么看中國人呢,他們是不是動輒就要妖魔化我們?于是執著地從電影中尋找國家的尊嚴。好在這部片子里,既沒有出現上海墻上“ 辦證”的字樣,也沒有像演華盛頓沉沒那樣來表現世界末日的北京,而是讓這些中國人興高采烈地發現,原來是中國人建造的方舟拯救了人類。
事實上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除了廉價勞動力之外,也還有貪官和暴發戶。紐約長島的豪宅都被中國貪官買貴了,《時代》周刊也曾專題報道過中國暴發戶的空虛生活。假如這部電影里,那個面目可憎的俄羅斯暴發戶角色,換成了中國人,會不會又要傷害中國人的感情呢?
很多人又發現了,電影中雖然是中國人造了船,但是拯救世界的主導權還是牢牢地控制在美國人手中。中國群蟻般的民工,最終要靠美國人甚至印度人的良心發現,才有機會登上自己建造的、原本就空空蕩蕩的方舟。
哪怕是一部商業片,《2012》的確也能反應這些美國編導的世界觀。跟以前總是傷害中國人感情的電影相比,這部電影算是學聰明了。但是,編導并不是所有美國人和美國文化的代表。就算很多美國人都這樣看中國,也不能證明中國就大國崛起了。
這讓我想起奧巴馬總統訪華前,在美國駐華使領館舉行的吹風會上,反CNN網站的創辦者饒謹拿《越獄》和《變形金剛》來提問,美國官員很嚴肅地說,“不能僅從電視劇了解美國,《24小時》真的是虛構的。”
對于一部電影,每個人當然可以有自己的觀感。我并不是跟這些不同的觀感計較,而是想到中國的觀念環境,想到導演的處境。我認為這樣看電影的觀眾是更為嚴厲的審查者。《2012》中,一架“肯尼迪號”巨輪,將白宮撞得粉碎。類似的場景,中國導演大概不敢想象。
如果說好萊塢有什么好學的話,那就是不管是商業片,還是文藝片,都可以有比我們要廣泛得多的想象空間。我們拿《2012》來恭維自己,其實就是在制造緊張氣氛。娛樂就是娛樂,不要成天緊張兮兮的,嚇了自己嚇別人。(長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