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8日,冬天的早晨帶走了95歲的著名學者王世襄。
少小好“玩”無不精
王家二少爺好“玩”,十幾歲時他就在北京薄有名聲。養狗、玩葫蘆、養鳴蟲、弄鴿子,耍大鷹、捉兔、逮獾……無不精通。
在后來的文史學家王世襄的筆下,關于他當年的各種玩好都寫成了專著或文章。除對書畫、雕塑、金石、建筑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豐富的撰述外,王世襄尤致力于具有傳統工藝性質的領域,包括家具、樂器、漆器、匏器、竹刻、銅爐、金石牙角雕刻、匠作則例等,乃至介于文物與民俗之間的諸多領域都有琳瑯美富的收藏。
董橋稱王世襄是“中國第一玩家”,是比故宮還要生動的“活故宮”。
余愿未了觀賞鴿
有人說,王世襄的收藏境界之高,在于他把往昔如何實現那些美好事物的竅門說透了。在“說透”的背后是汗水“濕透”。是騎輛破車近逛曉市、遠訪郊區城鎮去搜尋家具;是經常出入魯班館,向匠師們執弟子禮;是通覽古今中外一切有關家具的著作,是穿著破背心、短褲衩在路燈下“和抽著煙袋鍋的老漢熱烈談論”(黃苗子語)。
“和王先生聊家具,王先生說這都是劫后余生,早年沒地方睡時,還睡過大柜中,別是一番天地。黃花梨方桌購于通縣,僅五元,舍不得運輸費,自己一手扶車把,一手扶桌腿,將桌扣在背上,騎車運回家的,因此獲‘窮王’美稱。”收藏家馬未都回憶起20年前的往事,感嘆不已。
至本世紀初,年逾米壽的王世襄依然忙于整理書稿,為節省時間,常以速凍或方便食品將就,甚至因此而營養不良。
中國傳統觀賞鴿是王世襄晚年最擔憂有絕種危險的鳥類。他多次表示:“搶救復興觀賞鴿是我的一個未了的心愿。如貌美色妍的觀賞鴿能得以保存下來,將來人們一定會認識到其重要性不亞于對熊貓、朱鹮的保護。”
千金散去只留“筐”
改革開放后,王世襄出版的三十萬言專著《明式家具研究》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這時距離他開始搜集古家具的文獻實物資料已經有40年之久。
他的友人、音樂家王昆記得,若干年前,因偶爾談起古家具,她才知道王世襄把花費了幾十年收集的79件明式家具,只象征性地收了一點錢就捐給了上海博物館。“我問了一聲:為什么?世襄說,因為買主滿足了我的條件,即:不能將其中的任何一件拆散用于自留;也不做商業用途;只能完整地轉贈給上海博物館,供人參觀。當時世襄談這件事情的表情,仿佛是自己嫁出去了一個親閨女,并且是 ‘陪嫁’豐盈金貴,從心里非常得意、非常輕松、非常榮耀。”
也曾有人問王世襄,散盡一生心血難道真的舍得?他回答說:“我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只要從它獲得了知識和欣賞的樂趣,就很滿足了。”
可能只有一件東西是王世襄不舍得失去的,那就是他與夫人袁荃猷買菜用了多年的提筐。在懷念亡妻的詩中,王世襄深情地回憶與妻“提筐雙彎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在那時,他就預想到將來自己遠行之后,請人把這個提筐放在兩個墓穴之間,“生死永相匹”。
記者 吳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