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糾結的現實
一首流行歌曲的出現助推了一個網絡話題的熱度,也將一個最初呈現出娛樂傾向的話題帶入傷感和懷舊。
在分析這種集體懷舊情緒時,北大社會學系的夏學欒教授給出了社會心理學方面的解釋:“人們對當下有失望,才容易懷念過去,最近幾年,‘80后’剛剛走向社會前臺,開始承擔責任和壓力,他們看到了社會的現實和競爭的嚴酷,所以懷念曾經的單純。”
歌手徐譽滕贊同這樣的解讀。驅車行駛在北京擁堵的馬路上,他說,常常有一種“活不起”的感覺。
2003年從學校畢業,他到一家電臺當DJ,“每年有16萬的廣告任務,我兩年就拉了6000塊錢。”他說,當初昂著頭走進電臺,最后低著頭走出來。
2007年,他來到北京,先給別人寫歌,然后走到前臺。除了唱歌,還要應酬很多事情,這讓他內心特別糾結,“現實的生活,和當初老師教的不一樣。美好越來越幻滅。”
他把這種感受寫進了歌詞里:“書里他們的喜與悲,書外身后的是與非”,“我們都有了一個不曾遙想的以后。”
徐譽滕說,在偌大的北京城,充斥他內心的是一個“怕”字——怕沒房子,沒車子,不敢結婚;結了婚,不敢要孩子。所以,看到網上討論李雷和韓梅梅時,他立刻被吸引了,覺得親切和溫暖。“沒想到,這么多人,有和我一樣的經歷和感受。”
5.“90后”的解讀
北大元培學院的劉尉然,也是這首歌的眾多fans(歌迷)之一。聽到這首歌的時候,他正在考慮新生杯辯論賽的辯題。他也是“80后”,生于1987年,剛剛畢業一年,在北大當輔導員。
他為辯論賽想到了一個題目,“李雷和韓梅梅到底應不應該在一起”。
這個主意得到了辯手們的擁護,他們是一群剛入學的“90后”,大部分時間泡在網上,知道各種網絡熱門話題。
“不過他們沒什么感覺,討論李雷和韓梅梅,就像討論謝霆鋒和張柏芝。”劉尉然說。
11月15日,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大廳里座無虛席,連過道和后排都站滿了人。辯論賽提前做了宣傳,很多人奔著這個話題而來。
賽場上,“90后”的辯手們用無厘頭的娛樂方式,解讀著“80后”的情感寄托。
正方說:“你看,新教材里,韓梅梅的兩個孩子,一個叫Keke,一個叫Xixi,翻譯過來就是可惜,連韓梅梅都為沒和李雷在一起可惜啊。”
反方說:“為什么不能翻譯成可喜呢?沒準他們準備生第三個孩子,叫里里,可可西里呢?”
反方繼續說:“我們統計了6本書,李雷和韓梅梅沒有一次直接對話,這樣的兩個人,能有什么感情基礎?”
正方說:“這才說明他們的愛盡在不言中。他們學的不僅是英語,還有寂寞。”
場下大笑。
反方立刻回應:“他們兩個在一起,就好比是唐僧在取經途中和女兒國的國王拜了天地。這可不是寂寞,是落寞啊。”
這種“90后”的無厘頭邏輯,讓坐在臺下的白發蒼蒼的老教授評委忍俊不禁,一臉迷茫。
辯論賽結束后,出題人劉尉然總結說:“出這個題,實際是想把關于李雷和韓梅梅的討論,引向一個對情感觀的討論,如何面對年少時的曖昧青澀的情感。雖然這個題目很小資,沒有北大傳統的宏大意義,但卻關乎生活和成長。”
“討論他們,實際是在審視我們自己。”劉尉然說,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符號,“80后”成長的年代沒有饑餓,沒有戰爭,愛情可能是最恰當的懷舊主題。
6.童話和生活
北大新生杯辯論賽的辯題在現實世界和網絡上都引來了熱烈的討論,有稱贊,亦有批評。這種討論,將“李雷和韓梅梅”的影響力,在廣度和深度上繼續推進。
就連71歲的劉道義也從各個方面得到了消息。已經從人教社退休的劉道義,正是李雷和韓梅梅的創造者,上個世紀90年代人教社英語教材的中方主編。
“我真是想不通,為什么一本教材里的人物,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和討論?”11月2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劉道義依舊充滿不解。
對于網友們對李雷和韓梅梅感情的猜測和討論,劉道義反復發問:“我們完全沒有這個意思,怎么會想得這么復雜呢?”
新版派斯英語的主編吳欣,也在關注著這場話題討論。
“很多朋友給我打來電話,問我為什么非要把他們拆開。”吳欣說,“我理解‘80后’的懷舊情緒,但新教材的人物設計以Keke、Xixi和Harry三個孩子的生活為主,故事情節的發展主要是圍繞著他們的成長經歷來進行的。大人們的感情,并不是主角。”
不過,了解了這場網絡討論的細節后,“60后”的吳欣充滿了好奇。她關注到,很多不滿人教社教材結局的網友,已經開始續寫符合自己意愿的“李雷和韓梅梅”的傳奇。
也有朋友給吳欣提建議,在接下來的教材里,是不是考慮讓李雷和韓梅梅在一起,也許,人們需要一個童話。這個理由曾經打動過吳欣。
“不過,”她說,“為什么一定要在一起才是美好的結局呢?”
即使兩個初中時有點“小曖昧”的孩子,在畢業后天南海北地讀書,謀生,認識新的朋友,承擔新的壓力,見識新的世界,更可能的結果是,他們一輩子也沒有再見面的機會。
“也許,這就是生活。”吳欣說。
李雷和韓梅梅的“前世今生”
李雷和韓梅梅從哪里來,要去哪里?
這不是一個“惡搞”的話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成長,鑲嵌著近20年來初中英語教育的變遷軌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